japanese极品丰满少妇,操嫩女,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有一首歌,美女被虐视频

首頁 > 青海招標網 > 西寧招標網 > 大通土族政府采購網 >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概況
掃碼下載銷邦招標APP
青海西寧大通土族概況

大通縣地處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北部,屬省會西寧市轄縣,全縣總面積3090平方公里,轄22個鄉、6個鎮,41萬人,人口密度129人/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物產資源豐富??衫貌輬?34萬畝;林地面積1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6.4%,位居全省第一。野生植物眾多,藥用植物有160多種,赤芍、青艽、茵陳、大黃等遠銷北京、上海等地。沙棘林面積12萬畝,白樺林面積6萬畝,開發生產的沙棘油、沙棘汁、白樺汁等產品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土特產品種繁多,蠶豆、蕨菜、活牦牛等暢銷國際市場。珍禽異獸有白唇鹿、麝、棕熊、紫、猞猁、藍馬雞等20多種。已探明的礦種達31種,其中煤、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方解石、長石、高嶺土、粘土等儲量可觀。水資源豐富,黃河的三級支流北川河貫穿全縣,較大的河流還有寶?理想的旅游暑勝地。

大通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日照時間長,年降雨量為450--800毫米,年均氣溫4.7°C,夏季涼爽宜人,自然景觀獨特,是青海省重要的旅游風景區之一,發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自然風景旅游事業具有良好的前景。

區位優勢

交通便利??h城距西寧僅35公里,距西寧曹家堡飛機場不到50公里。227國道線(即寧張公路)貫穿全境,縣內公路連通28個鄉鎮,寧大鐵路通達縣城,此外,各大廠礦有專用支線七條,能滿足運輸需要。

郵電通訊發達。電話號碼升至七位,20000門程控直撥電話已與西寧市聯網,可與國內外直撥,無線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已開通四年,電報發已進入全國自動轉報網,實現了市話交換程控化、長途轉輸數據化、無線尋呼自動化。

地區電能充足??h內建有青海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橋頭發電廠,目前裝機容量已達68萬千瓦??h內還有小型水電站,加上西北最大的水電廠──龍羊峽電廠直接輸送,為大通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

大通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全國500家糧食大縣之一。現有耕地面積79萬畝,盛產小麥、蠶豆、油菜、青稞等,其中蠶豆、油菜是地方優勢特色作物。以粒大勻稱、籽實飽滿、爭澤光亮、營養豐富而享有盛譽的大通蠶豆,年出口量占全省出口量的40%以上;用油菜籽生產的信用植物油──青油、色拉油、因色清味香暢銷省內外。家庭養殖和草原放牧互補的農區畜牧業也有很大發展,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肉、蛋、奶、禽。

大通縣是青海省重點工業區之一。青海鋁業公司、長青鋁業公司、蘇青氯酸鹽公司、橋頭發電廠、青海重型機床廠、青海黎明化工廠、大通礦務局、青海第一、第二水泥廠等中央、省屬大中型企業坐落在大通境內,使大通成為全省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制造、化工、建材、輕工等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地方工業蓬勃發展,全縣已形成硅酸鹽、煤炭、冶金、化工、機械、飲料食品、糧油等為主的工業體系,鄉鎮企業已形成一定規模。

商業貿易活躍,市場繁榮。全縣有較大的集貿市場22處,商業網點近百個。已有10萬居民的橋頭鎮,建有公園3個,自來水廠1個,文化廣場一處,還有較好的文化、衛生、金融、廣播、電視、體育等基礎設施和服務條件。

大通縣是國務院批準開放的內陸城市西寧市的市轄縣,享有國務院賦予的同沿海開發放城市相同的優惠政策。

鄉鎮簡介

【橋頭鎮(QiaoTouZhen)】位于縣境東南部,縣府駐地。人口6.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蒙古等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16.2%,藏族占3.2%。面積33.6平方千米。轄胡基溝、向陽堡、紅河限、暗門灘、元樹爾、小煤洞、大煤洞7個村委會和人民路、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橋東、牦牛山、園林北路、園林南路7個居委會。1952年建橋頭鄉,1956年設橋頭鎮。1958年改為五星人民公社,次年更名為橋頭公社。1965年復設橋頭鎮。

【城關鎮(ChengGuanZhen)】1957年前縣府駐地。位于縣境中南部,距縣府駐地18千米。人口2.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藏等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39.8%,土族占13.9%。面積43.6平方千米。轄東門、下毛佰勝、上毛佰勝、好來、城關、西門、西關、龍曲、塔哇、貝寺、張家莊、大莊、陽坡莊、柳樹莊、李家磨、上寺咀、下寺咀、鐵家莊、林家臺、沙巴圖20個村委會和城關1個居委會。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佰勝堡,民國廿六年(1937年)設佰勝鎮。1951年設城關鎮,1952年改城關鄉,1956年復設城關鎮。1958年并入互助公社,1959年改城關公社。1984年改為城關鎮。

【新城鄉(XinChengXia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5千米。人口1.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蒙古等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16.4%。面積59.2平方千米。轄新城、上關、后莊、南關、古城、上廟、下廟、窯莊、后子溝9個村委會。民國廿五年(1936年)設永安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新城鄉,1951年改第五區第一鄉,1952年復設新城鄉,1956年劃歸西寧市管轄,1960年又劃歸大通縣設新城公社,1984年改為新城鄉。

【黃家寨鄉(HuangJiaZhaiXia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10千米。人口2.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藏、蒙古等民族。面積29.7平方千米。轄黃家寨東村、黃家寨西村、東柳、下陶家寨、上陶家寨、楊家寨、許家寨、上趙家磨、下趙家磨9個村委會。民國廿五年(1936)設黃家鄉,次年改永和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又改為黃家寨鄉。1951年改第五區第三鄉,1952年又復稱黃家寨鄉。1956年劃歸西寧市,1958年為七.一三人民公社,1960年又劃歸大通縣管轄,1963年設黃家寨公社,1984年復改黃家寨鄉。

【清平鄉(QingPingXia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蒙古、藏、土等民族,其中蒙古族占總人口的6.1%。面積38.1平方千米。轄平東、阿家、索家、上柴家堡、下柴家堡、大哈門、興太、陳家、寺爾莊、平地莊、臺臺11個村委會。1956年設清平鄉,1958年合并為景陽公社,1961年析置清平公社,1966年合并為黃家寨公社,1984年改設為清平鄉。

【長寧鄉(ChangNingXia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14千米。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藏等民族,回族占總人口16.3%。面積27.2平方千米。轄長寧、王家莊、新寨、下嚴、甘溝門、宋家莊、韓家山7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長寧鄉,1950年仍設長寧鄉劃歸西寧市,1963年又復歸大通縣設長寧公社。1966年合并為后子河公社,1984年改為長寧鄉。

【后子河鄉(HouZiHeXia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19千米。人口1.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藏等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8%。面積44平方千米。轄東村、西村、尕莊、陳家莊、戴家莊、上孫家寨、中咀山、黑溝、紅崖、康家、田家、殷家、汪家、雙廟、河灘15個村委會。1949年建后子河鄉,1956年劃歸西寧市管轄,1958年為七.一三公社,1959年改為后子河公社,1963年又復歸大通縣,1984年改為后子河鄉。

【景陽鄉(JingYangXia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0千米。人口1.4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藏、蒙古等民族。面積54平方千米。轄后山、甘樹灣、蘇家堡、山城、土關、什家、大寺、小寺、寺溝、大寨、小寨11個村委會。1954年建蘇家堡鄉,1956年改為景陽鄉,1958年為景陽公社,1984年改為景陽鄉。

【崗沖鄉(GangChongXia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2千米。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蒙古等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46.4%。面積52.4平方千米。轄上崗沖、下崗沖、中嶺、哈門、龍泉、泉頭、蘭沖、金沖8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硤門鄉,1951年設第三區第三鄉,1954年改山城鄉,1956年改設硤門回族鄉,1958年合并為景陽公社,1961年設硤門公社,1981年改為崗沖鄉。

【元朔鄉(YuanShuoXia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7千米。人口2.6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土、蒙等民族。面積52.8平方千米。轄上鮑堡、鮑家寨東村、鮑家寨西村、水泉灣、毛家寨、老營莊、賀家寨、新添堡、毛家溝、大灣10個村委會。民國廿六年(1937年)設元朔鄉,1951年改第五區第四鄉,1952年復設元朔鄉,1956年劃歸西寧市管轄,1960年又復歸大通縣設元朔公社,1984年改為元朔鄉。

【石山鄉(ShiShanXia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0.7萬,全是回族??偯娣e27.4平方千米。轄紅埡豁、雜戶、冰溝、鏵尖、石坂灘、西坡、上豐積、下豐積、小溝9個村委會。1952年建石山鄉,1956年設石山回族鄉,1958年改為幸福公社,次年又更名為石山公社,1984年復設石山回族鄉,1985年改為石山鄉。

【朔北藏族鄉(ShuoBeiZangZuXiang)】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5千米。人口1.1萬,以漢族為主,其中藏族占40%。面積43.7平方千米。轄阿家堡、永豐、菜子口、藥匠臺、小龍院、馬場、代同莊、下吉哇、李家堡9個村委會。民國廿六年(1937年)設朔北鄉,1951年改第四區第二鄉,1952年復改朔北鄉,1958年改為紅光公社,次年又更名朔北公社,1984年改為朔北藏族鄉。2006年8月,撤銷窎溝鄉,并入朔北藏族鄉。

【窎溝鄉(DiaoGouXiang)】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11千米。人口0.6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蒙、土等民族,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40.4%。面積40.3平方千米。轄鄭家溝、拉浪臺、舊拉浪、麻家莊、白崖溝、八寺崖、花科莊、東至溝、邊麻溝9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窎溝鄉,1951年改第六區第一鄉,1952年復設窎溝鄉,1956年合并為朔北公社,1958年改紅光公社,1963年設窎溝公社,1984年改設窎溝鄉。2006年8月,撤銷窎溝鄉,并入朔北藏族鄉。

【東峽鄉(DongXiaXia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17千米。人口1.5萬??偯娣e94.4平方千米。轄多隆、元墩子、劉家莊、衙門莊、康樂、老虎溝、爾麻、杏花莊、仙米、田家溝、克麻爾、南灘、麻其13個村委會。民國廿六年(1937年)設多隆鄉,1951年改第六區第三鄉,1952年改為多隆上、下鄉,1956年設多隆藏族鄉,1958年改為東風公社,次年更名東峽公社,1984年改為東峽鄉。

【向化藏族鄉(XiangHuaZangZuXia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23千米。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46.6%。面積172平方千米。轄上灘、下灘、三角城、將軍溝、達隆、驛卡、麻莊、流水口、立樹爾9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向化鄉,1951年改第六區第四鄉,1952年改為向化鄉,1956年設向化藏族鄉,1958年合并為東風公社,后易名向化公社,1984年復設向化藏族鄉。

【樺林鄉(HuaLinXia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14千米。人口1.4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16.4%,還有漢、藏、土等民族。面積208.8平方千米。轄勝利、瓜拉大莊、樺林莊、興隆、關巴、臺子、賁哇溝、阿家溝、呂順、西溝、七棵樹、東莊、峽口、俄博溝14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樺林鄉,1951年改第六區第七鄉,1952年改設樺林鄉,1956年設樺林回族鄉,1958年合并為東風公社,后改為東峽公社,1961年由東峽公社析置樺林公社,1984年復設樺林回族鄉,1985年改為樺林鄉。

【塔爾鄉(TaErXiang)】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8千米。人口1.8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8。總面積35.2平方千米。轄河州莊、涼州莊、塔爾灣、下舊莊、上舊莊、石家莊、韭菜溝、泉溝、賁坑灘、中莊10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塔爾鄉,1951年改第三區第六鄉,1952年復設塔爾鄉,1956年設塔爾回族鄉,1958年合并為解放公社,1961年改為塔爾公社,1984年設塔爾回族鄉,1985年改為塔爾鄉。

【藥草鄉(YaoCaoXiang)】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12千米。人口0.8萬,以回族為主,還有藏族和漢族。回族占總人口的97.8%。面積41.6平方千米。轄半溝、塔爾溝、王莊、格達莊、藥草灘東莊、藥草灘西莊6個村委會。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設藥草鄉,1951年改第三區第七鄉,1952年復設藥草鄉,1956年設藥草回族鄉,1958年合并為解放公社,后更名藥草公社,1984年設藥草回族鄉,1985年改為藥草鄉。

【新莊鄉(XinZhuangXia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14千米。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還有漢、蒙古、土等民族。回族占總人口的54.4%。面積54.4平方千米。轄上山、下山、李家山、申哇、硤門、新莊、臺其莊、吉倉、中灘、尕莊、紅石崖、蘭龍12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新莊鄉,1951年改第三區第四鄉,1952年復設新莊鄉,1956年設新莊回族鄉,1958年合并為解放公社,后更名新莊公社,1984年復設新莊回族鄉,1985年又改為新莊鄉。

【寶庫鄉(BaoKuXia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28千米。人口1萬,以土族為主,還有漢、蒙古、藏等民族,土族占總人口的70.9%。面積1174.8平方千米。轄祁漢溝、水草灘、哈家嘴、油房莊、張家灘、納塄溝、五間房、寺堂、孔家梁、俄博圖10個村委會和巴彥1個牧委會。1952年建寶庫鄉,1956年改設寶庫土族鄉,1958年合并入解放公社,1961年析置寶庫公社,1984年改為寶庫土族蒙古族鄉,1985年改為寶庫鄉。

【西山鄉(XiShanXia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29千米。人口0.7萬,以土族為主,還有漢族和藏族,土族占總人口的53.1%。面積43.2平方千米。轄生地乙卡、西北岔、古樓馬坊、沙尕圖、多蘭、西山、官巴、東山8個村委會。1981年建西山公社,1984年設西山土族鄉,1985年改為西山鄉。2006年8月,撤銷西山鄉,并入青山鄉。

【青山鄉(QingShanXiang)】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30千米。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藏、蒙古等民族,其中土族占總人口的35.6%,藏族占19%。面積103.9平方千米。轄佐士圖、龍臥、聶家溝、利順、賀家莊、青山、沙岱、紅泉8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古婁鄉、祁家鄉,1951年改第三區第一、二鄉,1958年合并為先鋒公社,次年改為青山公社,1984年設青山土族鄉,1985年改青山鄉。2006年8月,撤銷西山鄉,并入青山鄉。

【青林鄉(QingLinXiang)】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33千米。人口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藏、蒙古族,其中土族占總人口的43.3%。面積295.6平方千米。轄中莊、生地、毛合灣、柳林灘、棉格勒、下陽山、上陽山、麻哈、泉家灣、白土埡豁、雪里合、臥馬12個村委會。民國廿六年(1937年)設多洛上、下鄉,1951年改第二區第一、二鄉,1952年復設多洛上、下鄉,1953年分設青林鄉,1956年并入多林鄉,1958年合并為紅旗公社,次年改為多林公社,1978年改為青林公社,1984年設青林土族鄉,1985年改為青林鄉。

【多林鄉(DuoLinXia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2千米。人口0.9萬,以土族為主,還有漢、藏、蒙古族,土族占總人口的55.1%。面積46.8平方千米。轄石頭灘、下寬、上寬、下浪加、上浪加、口子莊、馬場莊、哈州、吳什莊、藏龍莊10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多洛下鄉,1951年改第二區第二鄉,1956年設多林鄉,1958年合并為紅旗公社,后改為多林公社,1984年設多林土族鄉,1985年改為多林鄉。

【遜讓鄉(XunRangXia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6千米。人口1.1萬,以土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2.9%。還有漢、藏、蒙古等民族,面積128平方千米。轄麻什藏、谷古家、遜布溝、莊頭、八里莊、武勝溝、蘭家、安寧灘、遜布、尕漏、塘坊、上后拉、后拉13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遜讓鄉,1951年改第二區第三鄉,1952年建遜讓上、下鄉,1956年設遜讓土族鄉,1958年合并為紅旗公社,后改為多林公社,1961年析置遜讓公社,1984年復設遜讓土族鄉,1985年改為遜讓鄉。

【極樂鄉(JiLeXia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17千米。人口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5.8%。還有漢、土、藏等民族,面積54.6平方千米。轄極拉口、上和衷、下和衷、陽坡莊、宗陽溝、深溝、極拉上莊、極拉下莊、極拉后莊、崖灣村、岔水壩11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極樂上鄉、極樂下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合并設極樂鄉,1950年復設極樂上、下鄉,1951年改第二區第四、五鄉,1956年改設極樂回族鄉,1958年合并為互助公社,后更名城關公社,1961年析置極樂公社,1984年設極樂回族鄉,1985年改為極樂鄉。

【斜溝鄉(XieGouXiang)】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16千米。人口0.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5.5%。還有漢、土、藏族。總面積47.8平方千米。轄小業壩、大業壩、業壩臺、河灘莊、斜溝、上窯洞莊、下窯洞莊7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雪溝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稱斜溝鄉,1951年改第二區第六鄉,1950年設斜溝回族鄉,1958年合并為互助公社,之后先后易名城關公社、斜溝公社、極樂公社,1984年設斜溝回族鄉,1985年改為斜溝鄉。

【良教鄉(LiangJiaoXiang)】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7.5千米。人口1.5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面積42.8平方千米。轄石莊、上治泉、下治泉、橋爾溝、下甘溝、煤洞溝、白崖、上甘溝、松林、沙布、前躍、良教溝12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良教鄉,1951年改第二區第七鄉,1956年改設良教回族鄉,1958年合并為五星公社,次年改橋頭公社,1963年分設良教公社,1984年設良教回族鄉,1985年改為良教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襄樊市| 建德市| 清丰县| 达日县| 罗定市| 怀仁县| 临泉县| 玉屏| 台南县| 墨脱县| 静宁县| 大关县| 琼结县| 尉氏县| 丹巴县| 墨竹工卡县| 义乌市| 莱西市| 娱乐| 安国市| 宿州市| 九江市| 新闻| 三亚市| 丹阳市| 无棣县| 乌兰浩特市| 舒兰市| 璧山县| 朔州市| 合肥市| 昌江| 双辽市| 同德县| 壤塘县| 隆子县| 衡东县| 仁布县| 东台市| 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