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先生親自倡導設立的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28年來,從中國南海之濱的小鎮,到一座與香港合作打造世界級大都會的現代化城市,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精彩縮影。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國南部海濱城市,毗鄰香港。位于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46′至114°37′,北緯22°27′至22°52′。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聯;北部與東莞、惠州兩城市接壤。遼闊海域連接南海及太平洋。
■城市簡史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于1410年(明永樂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當地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史不到30年,但卻曾經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的南頭城、大鵬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
1979年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成立深圳市。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深圳市設置經濟特區。
這座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又充滿創新時尚的城市,正發生著滄海桑田般的變化。
■自然資源
深圳市土地總面積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深圳經濟特區為395.81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條,分屬東江、海灣和珠江口水系。現有水庫24座,總庫容5.25億立方米。位于市區東部的深圳水庫,總庫容4000多萬立方米,是深圳與香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
深圳海岸線全長230公里,海洋資源豐富,有優良的海灣港口,通海條件優越。境內山脈綿延,風景秀麗,最高峰943.7米。天然旅游資源豐富,東部有大小梅沙、大鵬半島郊野森林等黃金海岸線風光,西部有紅樹林、內伶仃島自然保護區及海上田園風光等景區。
■行政區劃
深圳是中國廣東省省轄市,國家副省級計劃單列城市。深圳經濟特區在其轄區內。深圳下轄6個行政區和光明新區。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位于經濟特區內,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地處經濟特區外。全市有55個街道辦事處。
■移民文化
作為改革開放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加之獨特的地緣和人文環境,造就了深圳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是最適宜海內外英才創業拓展的活力之都。近年來,深圳相繼被有關機構評選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最受農民工歡迎的城市”。
■語言文字
深圳以普通話為主流地方語言。不少公共服務機構、專業人士和工商業界都能用英語提供服務,大多數青少年能講英語。全市正在開展“百萬市民講外語”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外語活動,提高公共服務的外語普及率,提高市民的外語應用能力。
■氣候情況
深圳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潤宜人,降水豐富。常年平均氣溫22.4℃,無霜期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33.3毫米,日照2120.5小時,適合常年開展旅游。
■市樹、市花
深圳的市樹為荔枝和紅樹林。
深圳的市花為簕杜鵑。
■城市建設
經過28年的建設發展,深圳市道路、照明、環衛、綠化、排水、交通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城市功能趨于完善。全市建城區面積719.88平方公里。2007年基本建設投資中用于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439.40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全市自來水普及率達100%。
■中國城市生活質量綜合指數最高的城市
2005年,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發布《中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對中國100個重點城市生活質量指數進行評價,生活質量排在第一位的城市是深圳。
■毗鄰香港的亞太區域性國際化城市
深圳市區距香港港島僅45分鐘車程。深圳正在朝著重要的區域性國際化城市發展。目前,深圳市有常住外國人18380人,臨時居住外國人有414026人次,來自133個國家。2007年經深圳市口岸入境的外國人共400多萬人次。深圳住房面積中約有10%為港澳臺居民及外籍人士所擁有。
■受人尊重的文明城市
“全國十大文明城市”之一的深圳,始終把保障人民利益作為第一追求,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創造力,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權利,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利益。深圳每年舉辦“關愛行動”,發動全社會扶弱助困。深圳人均購書量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是一座因讀書而受人尊重的城市。深圳的城市文明指數和市民關愛指數逐年上升。深圳還連續4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