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地名由來:相對于太行山為東。明朝設置山東省,春秋時是魯國領土,所以簡稱魯。
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于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長約420多公里,東西最寬約700多公里,總面積15.79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4%。
山東地形中部突起,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東部半島大部是起伏和緩、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為魯東丘陵區;西部、北部是黃河沖積而成的平原,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為魯西北平原區。魯中南山地丘陵區位于沂沭大斷裂帶以西,黃河、小清河以南,京杭大運河以東,是全省地勢最高、山地面積最廣的地區。主峰在千米以上的泰、魯、沂、蒙諸山構成全區的脊背。魯東丘陵區位于沭河、濰河谷地以東,三面環海。除海拔700米以上的嶗山、昆崳山、艾山等少數山峰聳立在丘陵地之上。
山東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山東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丁公村“龍山陶書”,發掘出了中國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擁有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這里還是陶瓷和絲綢的發源地之一。山東歷史上出現過一大批對中華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名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仍然是中外軍界和商界推崇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