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畈鄉位于江山、衢縣和遂昌三縣交界處,北與衢縣洋口鄉相鄰,東南與黃沙腰鎮、柘岱口鄉接壤,西與江山市塘源口鄉、雙溪口鄉毗鄰,距遂昌縣城122公里,距江山市69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地西畈村, 海拔370米,以駐地得名。據2004年底統計,全鄉總面積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95畝,山地面積186畝,山林面積175609畝,是遂縣人均耕地最少的鄉。全鄉轄行政村17個,自然村53個,生產隊74個。至2004年底,全鄉總人口4625人,戶數1405戶,其中非農業人口108人。
1949年解放初沿用洋溪鄉名,屬王村口區。1950年置黃沙腰區,改屬黃沙腰區,1956年3月,由黃沙腰區的湖岱口鄉和渡口鄉合并,建立西畈鄉人民委員會,歸屬黃沙腰區。1958年實現公社化,11月,建立以區為范圍的黃沙腰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稱黃沙腰人民公社),區公所自然消失,原來的鄉改建為人民公社的生產單位,開始稱生產大隊。1959年2月,改稱管理區。1961年7月,調整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撤消以區為范圍的人民公社,恢復區公所,管理區改建為人民公社----西畈人民公社。1966年5月,“0”開始,1968年11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各區、社(鎮)先后成立了革命領導小組和革命委員會,取代了各級政權組織的職能。1968年7月,建立西畈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撤消區革委會,恢復區公所。1981年4月,公社革委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10月,公社管委會改為鄉人民政府 。
西畈鄉境內多山地,少平丘,山勢險峻,地形復雜,自然條件較差,旱澇輪轉,自然災害頻繁,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貧困鄉鎮,且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該鄉于2000年被列入“百鄉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鄉鎮之一,成為浙江移動通信公司的掛鉤扶貧單位并于2003年列入“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實施鄉鎮之一,成為浙江省供銷社的幫扶結對單位,該鄉的經濟發展現狀有了很大的改善。2004年,全鄉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2004年工業總產值1012萬元,農業總產值1969元,農民人均收入2136元。
改革開放以來西畈鄉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自1980年以來,全鄉兒童入學率達98%以上,鞏固率達98%,1988年經縣驗收已達到0中央國務院和省政府規定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