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關鎮古稱鎮霞關。明代初年,為防御倭寇入侵,朱元璋曾派兵鎮守霞關,故冠之“鎮”字。清康熙年間,水兵駐扎于此,據傳,清晨時,水兵看到旭日東升,光照云海,紅霞滿天,五彩繽紛,清澈的海水映得一片通紅,蔚為壯觀,故又美其名為“霞關”。
霞關鎮是浙江省最南端的濱海集鎮,距縣城37.5公里,東南瀕臨東海,與福建海域連接;北靠漁寮鄉;西與福鼎市沙埕港隔海相望。陸地總面積34.5平方公里。經2000年行政村(居)區劃調整后,現轄12個行政村,1個居民區,共6743戶,總人口達2.2萬多人。
霞關鎮是革命老區之一,早在大革命時期,南坪等地就開展農-動。抗戰初期,在南坪建立0蒲門區委,領導抗日救國運動。1941年4月11日,在0鼎平縣委的領導下,舉行了“霞關起義”,這一起義,在霞關革命老區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霞關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景色秀麗、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海岸迂回曲折,島嶼港灣眾多,是不可多得的避風良港。因此,霞關漁港在1987年10月被國家農業部定為國家一級漁港,并且于1991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浙江省對臺貿易口岸,實行對臺灣漁輪勞務合作,開展對臺小額貿易。霞關港總面積34平方公里,分為內港、外港,漁港年貨物卸港量達6.5萬噸,有大小漁船900多艘。1997年10月以來,國家農業部批準了《霞關漁港總體規劃》,一期前期工程投入資金3049萬元,現已基本完成,二期續建工程正在報批立項之中。霞關漁港已成為浙江南部的重要漁港、浙南漁場和閩東漁場漁業管理生產的后方補給基地以及浙江省對臺開放窗口,促進了旅游和貿易的發展,繁榮了當地經濟。對臺口岸的開辟,為霞關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投資環境,進一步促進了蒼臺交流交往的發展,對臺經濟已成為該鎮發展經濟的又一個“亮點”。
霞關有豐富的物產資源。澄海平原地區土地肥沃,河網縱橫,適宜于發展糧食生產和油菜、蔬菜等經濟作物;廣大的丘陵山地,可以大面積開發四季柚、荔枝等水果業;森林資源有杉木、松木等用材林、薪炭林和經濟林。海域遼闊、海岸線長,有取之不盡的海洋資源,主要水產品有黃魚、墨魚、帶魚、鯧魚、石斑魚、梭子蟹、紫菜、青蟹等數十個品種,海洋捕撈業和海涂養殖業前景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