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縣,古稱獲澤,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標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53公里。陽城縣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
陽城縣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10鎮,7鄉,1街道,總人口388742人(2012年)。2012年,陽城縣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00516萬元,比2011年增長14.5%。
清康熙、雍正年間,陽城與陜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贏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陽城縣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國家5A級景區皇城相府、有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郭峪古城等。
陽城古稱濩澤,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相傳古代留下了“舜耕于歷山,漁于獲澤”,商湯桑林籌雨,等眾多的古老傳說。古書《墨子》中即有“舜耕于歷山,漁于獲澤”的記載,《穆天子傳》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獲澤,以觀桑者,乃飲于桑林”的記述。
在傳說中的堯舜夏時期,陽城屬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
春秋屬晉,戰國時迭屬韓、魏,為獲澤邑。
漢置獲澤縣,治所在今陽城西15公里的澤城,屬河東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于獲澤城,置獲澤侯國。
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獲澤侯國復設獲澤縣,屬平陽郡。
東晉太元中年(386年),獲澤縣改隸建興郡。
北魏興安二年(453年),獲澤縣治由澤城遷往今陽城縣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屬建州所轄的安平、泰寧二郡。
隋開皇三年,濩澤和西濩澤復并為獲澤縣,屬澤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澤為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屬澤州,隸河東道。
天佑二年(905年),復稱濩澤縣,屬澤州,隸昭義節度使。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易名陽城,屬澤州,隸昭義軍、河陽節度使。
宋仍為陽城,屬澤州,隸河東路
金升陽城為勛州,屬忠昌軍節度。
元中統元年(1260年),勛州復為陽城縣,隸屬澤州。
明、清時,陽城縣屬澤州(直隸州)和澤州府。
民國三年(1914年),屬冀寧道。民國十三年,直屬山西省。民國三十二年七月,分為陽南,陽北兩縣。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合為陽城縣。抗戰時期,屬太岳四專抗日根據地領導,1938年3月,0晉豫特委在陽城縣成立。1945年6月,陽城縣解放。1958年劃歸晉東南專區領導,1958年10月,合沁水縣為陽城縣。1959年10月兩縣分置。1971年劃歸晉東南地區領導,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銷,直隸山西省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