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一、指導思想
本輪規劃編制是以科學發展觀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為指導思想,結 (略) 會發展實際,著重體現統籌城鄉發展,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構建經濟發展用地與土地利用的生態安全 (略) 。
二、規劃原則
1、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原則。按照建設 (略) 會的要求,嚴控總量、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約高效,把節約集約用地作為各項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加快各類各業用地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增強土地 (略) 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2、堅持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發揮農用地綜合效益的原則。按照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要求,立足于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生態安全和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目標,從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出發,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途不改變。
3、堅持統籌各類各業用地,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原則。按 (略) 會的要求,以人為本,協調各類各業用地矛盾,在推進南橋新城建設的同時,大力實施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積極優化土地利 (略) 。統籌城鄉發展,加強對土地利用方向、結構、布局和時序的控制,引導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促進協調發展。
4、堅持協調土地利用和生態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原則。按照建設 (略) 會的要求,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地空間,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優先保護自然生態空間,合理安排生態用地,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構建生態文明的宜居城鄉環境。
三、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3、《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4、《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
5、《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
6、《上海市基本生態網絡規劃》;
7、《上海市 (略) 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8、《奉賢區 (略) 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9、《 (略) 辦公廳關于印發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指導意見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 (略) );
10、其它相關規劃和文件。
四、規劃范圍和期限
規劃范圍為本行 (略) 有土地(含灘涂),總面積 *** 公頃。
規劃編制基期年為2009年,規劃期限為2010-2020年。
第二章 規劃背景
一、區域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
奉賢區位 (略) ,南臨杭州灣;北倚黃浦江,與閔行區隔江相望;東臨浦東新區;西與金山區、松江區毗連。行政區界內區域總面積 *** 平方公里。全區轄南橋、奉城、金匯、四團、青村、莊行、柘林及海灣8個鎮,包括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奉賢現代農業園區、上海化學工業區(奉賢分區)、奉賢海灣旅游區、上海海港綜合經濟開發區及上海臨港物流園區(奉賢分區)、星火開發區等。至2009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總數 *** 萬人,戶籍總人口為 *** 萬人。
(二)自然條件
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主導風為東南風,氣候溫潤,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 *** 毫米,無霜期225天,年平均氣溫 *** ℃。
地貌:區內地勢平坦,屬于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
土壤:區內土壤類型比較復雜。西部以青黃土和溝干土為主,東部以黃泥土為主,南部以夾沙土為主,北部有潮沙泥土,宜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長。
(三)社會經濟條件
2009年全區實現增加值 *** 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 ***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 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 *** 億元,增長 *** %;第三產業增加值 *** 億元,可比增長 *** %。三次產業增加值之結構比為3.4: *** : ***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 *** 億元,比上年增長 *** %,其中區地方財政收入 *** 億元,比上年增長 *** %。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 (略) 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 億元,比上年增長 *** %;一、二、三產業的投資比例為0.2: *** : *** 。其中:第一產業投資0.36億元,比上年下降 *** %;第二產業投資 *** 億元,比上年增長 *** %,第三產業投資 *** 億元,比上年增長9.7%。此外,奉賢在農業旅游方面發展旺盛,全區 (略) 農業旅游資源景點,10多條 (略) 。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2009年全區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 *** 元,比上年增長 *** %;職工平均工資為 *** 元,比上年增長 *** %。據城鎮和農村住戶抽樣調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 元,比上年增長8.6%;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 元,比上年增長 *** %。
二、土地利用現狀
根據2009年第二次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全區土地利用總面積共計 *** 公頃。
(一)農用地
全區農用地面積 *** 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 *** %,包括耕地、園地、林地、養殖水面、坑塘水面、設施農業用地和其他農業用地。其中:
耕地面積 *** 公頃( *** 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 *** %;
園地面積為1047公頃(1.57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2.45%;
林地面積為2240公頃(3.36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5 .25%;
養殖水面面積為5135公頃(7.70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 *** %;
坑塘水面面積為773公頃(1.16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1.81%;
設施農業用地面積為571公頃(0.86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1.34%;
其他農業用地面積為2690公頃(4.04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6.30%。
(二)建設用地
全區建設用地總面積 *** 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 *** %,包括城鎮工礦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交通運輸用地以及其他建設用地。其中:
城鎮工礦用地面積 *** 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 *** %;
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5112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 *** %;
交通運輸用地面積1860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8.27%;
其他建設用地面積314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40%。
(三)未利用地
全區未利用地總面積8189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 *** %,包括河湖水面、灘涂葦地和其他未利用地。其中:
河湖水面面積7191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 *** %;
灘涂葦地面積872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 *** %;
其他未利用地面積126公頃,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1.54%。
三、上輪規劃實施評價
(一)實施成效
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對合理控制建設用地增加,保護基本農田,協調用地矛盾,優化土地利用結 (略) 起到了引導作用。具體表現在:
1、區鎮各級政府 (略) 增強,違法用地現象減少。整治違法用地、加強土地管理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一環。在上一輪規劃實施中,區鎮各級政府規劃意識增強,對違法用地加大執法力度,堅決遏制新增違法用地現象。同時,著手研究制定了控制新增違法用地項目的工作機制,力爭從源頭上遏制違法用地現象。
2、土地利用體現了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指導思想。新增建設用地主要集中于城鎮集中建設區和開發區,同時對開發區閑置土地采取了盤活的措施。通過對土地回購、置換、壓縮供地、二次開發等方式,引導高污染、高耗能、高危化、低產出及粗放企業撤出或通過提高單位面積土地投資強度和開發強度,盤活存量土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3、 (略) 更加合理,體現了城鄉統籌的原則。在用地配置上,對國家級和市級重點項目的用地指標優先滿足,此外還保障了基礎設施等建設用地需求,同時也兼顧了各鎮的均衡發展及新農村建設的用地需求。
4、土地利用集 (略) 提高。2009年全區農業總產值 *** 億元,農用地面積 *** 公頃,農業用地產出率 *** 萬元/平方公里。2009年農業用地產出率較2006年增加2.6倍。
2009年全區非農總產值為 *** 億元,建設用地面積 *** 公頃,全區建設用地地均產值為 *** .50萬元/平方公里。2009年建設用地地均產值較2006年增長7.7%。
5、環境建設投入增加,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至2009年末,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 *** 萬平方米;公共綠地 *** 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 *** %;建成區綠地率為 *** %;人均公共綠地為11平方米。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部分未劃入集 (略) 區或工業點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存在“箱子地”,而因不符合相關土地審批條件, (略) 分土地閑置或作為臨時用地使用,效率不高。
2、耕地占補平衡實施難度加大。雖然奉賢區屬遠郊區,但由于90年代已開始進行土地整理復墾,為全市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導致本區土地整理潛力逐年下降,目前可以復墾的潛力主要是零星分散的宅基地,而由于土地價值顯化不足,拆遷復墾成本難以實現資金平衡,導致土地整理復墾難度加大,城市化進程受到制約。
3、規劃實施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在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工作中,生態保護規劃、土地整理規劃等專項規劃滯后,缺乏規劃實施的激勵機制,與規劃實施管理相關的法律、經濟手段等未能完全與之配套,使規劃難以起到 (略) 、規范用地行為的作用。
4、相關規劃間的協調不夠,增加了土地管理難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合理利用土地、優化用地結構上存在著一致性,但由于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規劃目標、規劃期限、用地分類等差異,導致在上輪規劃實施中存在不協調的現象,加大了土地管理執法難度。
四、土地利用面臨的形勢
(一) (略) 會發展面臨的機遇
根據新一輪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 (略) ,將繼續推動“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方針,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進經濟增長”,將“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
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體化發展加速,為奉賢發展拓展了新空間; (略) 明確杭州灣北岸地區作為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為奉賢進一步對接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加速產業能級提升提供機遇。上海區域空間發展戰略繼“東進”后將進一步實現“南移”,沿海大通道、莘閔輕軌、閔浦二橋、深水港等重大工程建設與境內建成的奉 (略) 網絡,進一步改善邊緣區位條件,奉賢將迎來新一輪發展。
奉賢區要在 (略) 下,結合自身特點,加快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整合空間資源和發展要素,重點形成“一個核心”和“五個特色功能區”。一個核心:加快推進南橋新城 (略) 商務區、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高新研發服務功能區、游艇生態商務區等重點區域建設,成為杭州灣北岸板塊的綜合性服務型核心新城。五個特色功能區:依托海港綜合經濟開發區和臨港奉賢園區建設,打造現代物流特色功能區;聚焦金融后臺服務、資產管理、手機支付等產業,打造金融產業特色功能區;突顯“海、農”特色,打造旅游休閑特色功能區;集 (略) 創新資源,主動對接和服務奉賢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戰略, (略) 園特色功能區;加快奉賢區內黃浦江南岸地區規劃開發,打造文化創意特色功能區。
(二)土地利用面臨的挑戰
當前,本區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必須認識到,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和管理依然面臨挑戰。
1、挑戰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在上海市實施郊區發展戰略的背景下,奉賢區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快速城市化地區,原用地結構已不合理,需要增加城鎮生活用地,而一些早期開發的工業區面臨產業升級要求,工業用地需要調整為生產服務性用地。
2、挑戰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
規劃期內仍需保護大量耕地和基本農田,要求農業人口規模不可能大幅度下降,大量70-80年代建造的農民住宅已進入改建期,新建選址必然會占用新增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在土地利用指標有限的條件下,規劃期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解決農民居住環境條件 (略) 經。
3、挑戰三——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增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隨之增加,由于后備耕地資源匱乏,加之承擔著較重的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因此未來城鎮經濟建設與耕地保護的矛盾將凸顯。
第三章 規劃目標與主要調控指標
一、總體目標
依靠奉賢獨特的區位優勢,未來十年應把握發展契機,統籌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等各方因素,把奉賢建設 (略) 合理、功能協調、環境優美、實力強勁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1、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和奉賢特點的城鎮協調發 (略) 和空間形態。
2、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推進以森林水系、濱海景觀、歷史人文為特色的濱海生態居住區建設。
3、推進各類高新產業集聚區建設。 (略) 園區、上海化學工業區和國際大企業為依托的濱海知識創新區、以光儀電、精細化工、現代物流和現代都市農業為重點的濱海產業集聚區、以游艇制造、游艇賽事、游艇服務為支撐的上海國際游艇母港基地建設。
4、形成以市域快速交通網絡為基礎的,布局合理、功能明確的綜 (略) 網系統,加 (略) 網骨架建設以及綜 (略) 的建設,建立客貨運交通適當分離的交通體系。
5、形成較完善的教育、文化、衛生 (略) 會發展體系, (略) 合理、配套齊全、潔凈舒適、交通便捷的現代生活園區。
二、土地利用控制指標
圍繞上述總體目標,以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促 (略) 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 (略) 會發展用地。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建設用地集約節約水平。規劃至2020年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 *** 公頃以內,集中建設區內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 *** 公頃以內。
2、堅守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穩定耕地與基本農田面積,加大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投入,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優質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規劃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 公頃( *** 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 公頃( *** 萬畝)。
3、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義務。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數量,有序推進土地整治。規劃期內新增建設占用耕地6167公頃(9.25萬畝),農業結構調整占用耕地61公頃(0.09萬畝),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義務量6228公頃(9.34萬畝)。
三、土地利用空間戰略
“十二五”期間,奉賢將堅持把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作為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構筑南橋新城、奉城-四團、濱海三個組團聯動發展框架,以此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整體統籌考慮,促 (略) 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南橋新城組團。以南橋新城開發建設為核心,帶動南橋鎮、莊行鎮、青村鎮、金匯鎮等鎮區片聯動發展,南橋鎮做大做強智能電網、新能源、信息通信設備等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莊行鎮重點發展鄉村旅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青村鎮努力發展生態旅游、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金匯鎮著力建設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化生態居住區。
2、奉城-四團組團。 (略) 會事業資源,發揮臨港奉賢園區和海港綜合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的優勢, (略) 各鎮區片聯動發展,奉城 (略) 會事業和重點發展物流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四團鎮主動承接臨港產業區輻射,大力發展重大裝備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 (略) 區片與南橋新城主區片構成產業鏈垂直分工、 (略) ,增強城鎮綜合服務功能,打造成為奉賢主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
3、濱海新城組團。加快杭州灣北岸保護性開發,推動海灣地區區片聯動發展,海灣鎮及海灣旅游區,結合杭州灣北岸地區的自然資源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發展休閑旅游、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和海洋經濟等, (略) 城建設,培育一批特色科技創業園,加強產學研聯動發展。
第四章 土地利 (略) 優化
一、農用地結 (略) 優化
(一)農 (略)
2009年,全區農用地規模為 *** 公頃( *** 萬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 *** %。至2020年調整為 *** 公頃( *** 萬畝),占 *** %,面積減少3317公頃(4.98萬畝)。
基本農田集 (略) 、 (略) ,有利于集中保護和利用。
(二)農用 (略) 調整
1、耕地
規劃至2020年耕地面積為 *** 公頃( *** 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 *** %。與2009年 *** 公頃( *** 萬畝)相比,保持不變。
按照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推進基本農田集中連片的原則,規劃耕地主要分布于奉城鎮、海灣鎮和莊行鎮。
2、園地
規劃至2020年園地面積調整為924公頃(1.3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6%。與2009年1047公頃(1.57萬畝)相比,面積減少123公頃(0.18萬畝),原因是新增建設占用和農業結構調整。
規劃園地主要分布于莊行鎮、青村鎮和四團鎮。
3、林地
規劃至2020年林地面積調整為1957公頃(2.9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67%。與2009年2240(3.36萬畝)相比,面積減少283公頃(0.59萬畝)。原因是新增建設占用,但同時以城市綠地等形式將增加綠化防護面積,以維護生態安全為重點, (略) 防護林、河道防護林、外環林帶等建設,規劃 (略) 在莊行、青村和海灣。
4、養殖水面
規劃至2020年養殖水面面積調整為4457公頃(6.6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09%。與2009年5135公頃(7.70萬畝)相比,面積減少678公頃(1.02萬畝),主要是新增建設占用,但因城市建設中的防洪和景觀需要,在集中建設區將以景觀水域等形式增加水域面積。
推進水產養殖業結構優化,規劃水產養殖場主要分布于柘林、奉城和四團。
5、坑塘水面
規劃至2020年坑塘水面面積調整為0公頃(0.00萬畝)。與2009年773公頃(1.16萬畝)相比,面積減少773公頃(1.16萬畝)。由于坑塘水面一般面積小,零星分布,因此,集中建設區外坑塘水面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土地整理復墾,集中建設區內坑塘水面減少原因主要是新增建設占用。
6、設施農業用地
規劃至2020年設施農業面積調整為493公頃(0.7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67%。與2009年571公頃(0.86萬畝)相比,面積減少78公頃(0.12萬畝),原因是農 (略) 致。
圍繞合理調 (略) 結 (略) ,推進標準化畜禽養殖場建設,規劃設施農業用地主要分布于莊行、青村和奉城。
7、其他農業用地
規劃至2020年其他農用地面積調整為1308公頃(1.9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78%。與2009年2690公頃(4.04萬畝)相比,面積減少1382公頃(2.07萬畝),原因是新 (略) 致。
二、建設用 (略) 調整
2009年,全區建設用地規模為 *** 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 *** %。至2020年調整為 *** 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 *** %,面積增加4315公頃。
(一)城鎮工礦用地
1、用地規模。規劃至2020年調整為 ***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 %。與2009年 *** 公頃相比,面積增加3418公頃。
集中建設區內調整為 *** 公頃,與2009年 *** 公頃相比,面積增加6265公頃。
集中建設區外調整為1895公頃,與2009年4742公頃相比,面積減少了2847公頃。
2、 (略) 。在規劃期內,城鎮工礦 (略) 主要為:
商服用地主要分布在南橋新城、大型居住區和規劃保留集鎮內。
城鎮住宅 (略) 在大型居住區、南橋新城和集鎮內。科研、教育和文體用地主 (略) 校和體育休閑設施。 (略) 校和體育休閑 (略) 于南橋新城和海灣鎮。
工業倉儲 (略) 在17產業區塊內。考慮到奉賢區工業正逐步向生產型服務業轉型,新城主城區內的產業用地,規劃作為研發類產業用地。
(二)農村居民點用地
1、用地規模。規劃至2020年調整為186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54%。與2009年5112公頃相比,面積減少3246公頃。
集中建設區內不保留宅基地,與2009年1315公頃相比,減少1315公頃。
集中建設區外調整為1866公頃,與2009年3797公頃相比,減少1931公頃。
農村居民點用地結構調整量是規劃期內的控制極限,實施的可能性取決于集中建設區新增建設用地的有效需求量、每年下達的建設用地供地計劃量和區財政對宅基地復墾的支付能力。
2、 (略) 。本輪規劃針對全區農 (略) 分散且占地過多的現狀,堅持農民居 (略) 村集中的原則,適應城鎮化發展趨勢,有序推進農村居民點整理,降低人均用地水平,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
(三)交通運輸用地
1、用地規模。規劃至2020年調整為557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61%。與2009年1860公頃相比,面積增加3718公頃。
集中建設區內調整為2267公頃,與2009年967公頃相比,面積增加1300公頃。
集中建設區外調整為3311公頃,與2009年893公頃相比,面積增加2418公頃。
2、 (略) 。加快推進功能片區的交通一體化,其中:
(略) 包括 (略) (S3)奉賢段。
規劃越江工程 (略) - (略) 越江工程、 (略) - (略) 越江工程(閔浦二橋) (略) - (略) 越江工程(閔浦三橋)。
規劃 (略) 包括 (略) 線奉賢段。
(四)其他建設用地
主要包括水利用地和特殊用地。
1、用地規模。規劃至2020年調整為73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1%。
集中建設區內調整為81公頃,與2009年88公頃相比,面積減少7公頃。
集中建設區外調整為658公頃,與2009年226公頃相比,面積增加432公頃。
2、 (略) 。集建區外規劃新增的其他建設用地主要是獨立選址的基礎設施項目、民生項目等。
三、未利用地結 (略) 優化
1、用地規模。2009年,全區未利用地為8189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 *** %。至2020年調整為7191公頃,占9.80%,面積減少998公頃。
集中建設區內調整為944公頃,與2009年1156公頃相比,面積減少212公頃。
集中建設區外調整為6247公頃,與2009年7033公頃相比,面積減少786公頃。
2、 (略) 。主要指現狀分布的河湖水面。
第五章 土地用途分區與管制
一、土地用途分區
集中建設規劃區,指引導城鎮集中建設和產業集聚發展的建設用地區域,規劃總面積 *** 公頃,占奉賢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的 *** %。主要分為集中建設區內和集中 (略) 分。
(一)集中建設區內土地用途分區
1、城鎮工礦用地區。指集中建設區內用于城鎮建設和產業項目建設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南橋新城、奉城、柘林、海灣鎮等地區以及閔行出口加工區、海港開發區、臨港奉賢分區、四團工業園、浦南機電園、泰順工業園、奉城工業園區、青港工業園、楊王工業園、星火開發區、鄔橋工業區、現代農業園區、金匯工業區、市化工區(含化工區奉賢分區、游艇基地)、柘林-臨海工業園、莊行歐洲工業園、工業綜合開發區等區域,規劃總面積為 *** 公頃。
2、生態農地區。指集中建設區內,為發揮生態間隔作用,進行農用地主要是林地建設的區域。規劃總面積為443公頃。生態農地區實行嚴格的用途管制,進行農用地主要是林地建設的區域。
(二)集中建設區外土地用途分區
1、其他建設用地區。其他建設用地區,是指規劃期內基本確定建設范圍的,位于集中建設區外,用于開展獨立項目建設的區域,規劃總面積456公頃。
2、基本農田保護區。 *** 公頃。指集中建設區外為保護基本農田而劃定的特殊區域,是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的核心區域,并按照基本農田空間分布和發揮的主要作用,將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分為生產型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型基本農田保護區二類。規劃總面積
以優先保護集中成片的高產穩產的糧田和菜地為原則,結合農用地分等定級、基本農田環境質量調查成果將 *** 公頃( *** 萬畝)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逐級落實到鎮(鄉)、村。在完成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基礎上,多劃定基本農田203公頃(0.30萬畝)作為機動額度,用于規劃期內不易確定具體范圍的項目建設。
生產型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了7片生產型基本農田保護區,總面積為 *** 公頃( *** 萬畝),其中耕地 *** 公頃( *** 萬畝),比例約為 *** %。
生態型基本農田保護區。主要分布在市級生態網絡和區級生態廊道內,總面積為 *** 公頃( *** 萬畝),其中耕地 *** 公頃( *** 萬畝),比例約為 *** %。
3、其他農地區。指集中建設區外農業用地或補充耕地潛力相對密集的區域,面積676公頃。
二、分區管制規定
根據建設用地空間管制要求,結合本區實際情況,確定了差別化的分區管制規定,分為允許建設區和管制建設區。
(一)允許建設區
包括集中建設區內的城鎮工礦用地區,集中建設區外的其它建設用區。有關管制規定如下:
——集中建設區內的城鎮工礦用地區,可以按照建設用地管理相關規定,開展城鎮和產業項目建設;
——應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原則,優先利用現有低效建設用地、閑置土地,嚴格按照國家或本市制定的相關行業用地定額標準用地;
——新增城市開發項目和工業項目用地必須納入城鎮工礦用地 (略) ;并嚴格按照國家或本市制定的相關行業用地定額標準用地;鼓勵存量工業用地進行二次開發;
——其他建設用地區的規劃用途和規模已基本確定,但實施過程適當調整項目位置的,經批準視作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區內農用地在批準改變用途之前,應當按照現狀用途使用,不得荒蕪。
(二)管制建設區
包括生態農地區和農用地規劃區(含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其他農地區)。在嚴格限制新增建設用地的前提下,在機動額度范圍內,可以按照管制要求開展相關建設活動。有關管制規定如下:
——可進行能源、環保、交通、水利、軍事等基礎設施等建設及農民單獨建房、農村“三室一點”等民生項目,確需占用基本農田的,應在本區基本農田機動指標中予以扣減;
——鼓勵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手段推進生態建設,在符合相關專項規劃的前提下,按照建設用地減量化原則,可布置度假村、文化體育設施、郊野公園附屬設施等旅游休閑配套的曠地型公共設施項目;
——在不增加用地規模,并符合產業導向、環境保護要求等前提下,現狀工業用地可以實施技術改造;
——按照建設用地減量化原則,在符合相關專項規劃的前提下,鼓勵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推進農民集中安置,農民集中安置用地在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予以確定。
第六章 土地利用重點任務
一、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
(一)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
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強化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導,建設項目選址必須貫徹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則,確需占用耕地的,應盡量占用等級較低的耕地。規劃期內,全區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和農業結構調整占用耕地控制在6228公頃(9.34萬畝)以內。
加強對農用地結構調整的引導。通過經濟補償、市場調節等手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進行。在集中建設區內,可通過帶征等方式推進生態間隔帶的建設,力爭林地實施不降低耕地保有量。
(二)加大補充耕地力度
嚴格執行建設占用耕地補償制度。按照建設占用耕地需占補平衡的要求,嚴格落實補充耕地義務。對國家及市級建設項目的用地指標及補充耕地任務,力爭在本區內解決;確有困難的,積極爭取國家和市政府支持,通過實施國家或市級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大工程統籌安排解決。
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通過土地整治專項規劃,細化全區土地利用整治安排。重點推進生態型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建設用地整理復墾。規劃期內,土地整治補充耕地義務量6228公頃(9.34萬畝),與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和農業結構調整占耕地相平衡。其中,預計通過坑塘水面整理補充耕地573公頃(0.86萬畝),整理其他農業用地691公頃(1.04萬畝);預計通過建設用地整理補充耕地4195公頃(6.29萬畝);預計通過土地開發補充耕地769公頃(1.15萬畝)。
(三)強化基本農田建設
加強對基本農田調整劃定的管理。以優先保護集中成片的高產穩產的糧田和菜地為原則,結合農用地分等定級、耕地地力調查和基本農田環境質量普查成果,將 *** 公頃( *** 萬畝,含0.30萬畝機動指標)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逐級落實到鎮(鄉)、村,實現基本農田精細化管理。
強化生產型基本農田保護。全區安排7片生產型基本農田保護區,總面積 *** 公頃。建立基本農田建設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財政對生產型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扶持力度。通過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和建設投入,積極提高基本農田土壤質量。至規劃期末,基本農田面積占生產型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的比重高于50%,農 (略) 提高。
落實生態型基本農田建設。在市級生態廊道和區級生態廊道內,加強生態型基本農田區建設。加大土地整治經費投入力度,鼓勵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提高基本農田數量。至規劃期末,基本農田面積占生態型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的比重不低于25%。
維護區域 (略) 。結合市域生態綠環、市級生態間隔帶建設,布置生態型基本農田管控區,有效保護生態空間,防止城鎮和工業建設隨意占用;應通過實施城鄉用地增減掛鉤、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等政策,逐步降低建設用地比例。
(四)確保重點項目用地需求
在保持全區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加和耕地保有量不減少的情況下,確保重點項目的用地需求。
(五)加強土地質量動態監測與評價
在現有覆蓋全區基本農田的土地質量監測網基礎上,建 (略) 有土地資源的土地質量動態監測網,開展年度監測與評價工作,確保土地質量得到有效控制。
二、加強建設用地管控
(一)實行建設用地空間管制
1、允許建設區。規劃期內城鎮工業建設空間。土地總面積 *** 公頃。區內土地主導用途為城鎮工業建設,具體土地利用安排應與依法批準的相關規劃相銜接。
在年度計劃指標控制下,允許新增建設用地,其中新增工業用地必須進入產業用地區;鼓勵存量建設用地進行二次開發,產業區塊外的現狀工業限制擴建。
2、管制建設區。規劃期內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育空間,是除允許建設區外的廣大地區。為強化用途管制,集中建設區內的生態農地區,一并歸入管制建設區。土地總面積 *** 公頃。區內土地主導用途為農業生產、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對已基本確定建設范圍的其他建設用地項目,在規劃實施中,若建設范圍發生改變的,在規劃用途不變的前提下,視為符合土地利用規劃。
可進行獨立選址、基礎設施項目及農民單獨建房、農村“三室一點”等建設活動,確需占用基本農田的,應在預留的基本農田機動額度中扣減。
按照建設用地減量化原則,在嚴格限制新增建設用地的前提下,允許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度試點,開展生態旅游、度假等設施建設,專項規劃批準后視作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存量工業用地,在符合產業導向和環境等相關要求前提下,可以實施技術改造,但不得擴大用地規模。
(二)節約集約用地
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在符合法規和規劃的前提下,鼓勵建設用地二次開發,著力盤活批而未用存量用地。適時開展閑置土地清查,加 (略) 罰力度,督促限期開工建設。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用地標準,嚴格實施“批項目,核土地”制度。因地制宜,完善用地標準,促進工業產業升級。結合企業生命周期規律,合理確定出讓年限。
三、加強生態網絡建設
(一)落實 (略)
以 (略) 為基礎,依托市域基本生態網絡,構建市、區兩級基本生態空間。主要包括:
近郊綠環, (略) 城區及拓展地區的林帶。
生態間隔帶,分為市級和區級兩級。市級生態間隔帶是聯系外環綠帶和近郊綠環, (略) 城區及拓展地區基本生態架構的間隔型林帶。區級生態間隔帶,是指集中建設區內,發揮生態間隔作用的城市林帶。
生態廊道,是指分布在環城綠帶外的市域放射狀、暢通性生態空間。可分為市級和區級兩級。
生態保育區,是指位于市域邊緣的生態空間,生產型基本農田主要分布在該區域。
(二)強化土地利用調控
通過集中建設區邊界劃定、推進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土地綜合整治等手段,加強土地用途管制,落實建設用地空間管制,阻斷現有的集中建設區連綿發展,充分發揮耕地和基本農田的生態功能,支持并鼓勵農村宅基地和零星工業用地復墾,構建城鄉和諧的田園風光。
第七章 鎮(鄉)土地利用調控
一、規劃指標分解原則
(一)落實上級規劃控制目標
建設用地總規模、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等規劃指標,與上級下達的指標完全一致,體現規劃逐級控制的原則。
(一)確保重點項目和重點區域用地需求
指標安排重點確保“十二五”期間本區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優先保證重點發展區域的用地規模。
(二)體現城鄉用地統籌
分解指標應兼顧城鎮用地新增需求和新農村“三室一點”等民生項目建設用地需求。
(三)體現區域差異
結合各鎮的土地利用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配各類規劃指標。
二、規劃指標分解
本區各鎮的土地利用調控指標分解情況詳見附表4。
第八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一、有效發揮規劃在土地管理中的龍頭作用
加強對土地規劃用途管制要求的宣傳教育,增強各級政府和各業土地使用者的法制觀念,逐步形成按規劃用地的自覺意識;在 (略) 門及 (略) 宣傳規劃管控要求,樹立節地意識,維護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的嚴肅性,切實將土地利用規劃視為土地管理的龍頭。
二、科學制定建設用地計劃,有效落實規劃指標
將土地供應計劃編制與用地績效掛鉤,建立長效的評估激勵機制。對土地集約利用度較高的地區,傾斜安排下一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優先辦理農用地轉用、土地征用審批手續。對土地利用集約度不高、未達考核標準的地區,相應核減用地指標。使有限的規劃指標盡量用于解決區重點、重大及民生項目用地需求。
三、探索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創新機制
為實現有效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的規劃目標,研究創新保護耕地積極性的機制。
(一)建立政府目標考核責任制。各級政府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把規劃實施和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列為政府任期考核目標的重要內容。
(二)探索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經濟補償制度。建立和完善對基本農田和耕地保護的財政投入和補貼機制,加大對承擔保護任務方的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行保護責任與財政補貼相掛鉤,充分調動鎮(鄉)政府保護耕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財力允許的地區, (略) 有耕地征用為國有耕地,解決被征地農民鎮保,以國有耕地方式保護。
四、加強土地執法監督力度
(一)健全土地執法監管聯動機制。包括加強監察、規劃和 (略) 門橫向協調聯動的執法管理體制;健全區(縣)、鎮(鄉)兩級縱向土地管理監督體系,實行土地執法動態巡查,對土地進行實時監管。
(二)加大對違 (略) 力度。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法用地 (略) ,維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統籌土地利用上的權威性。
五、提高土地利用規劃實施效率
建立土地利用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制度。通過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遙感監測、公眾監督等手段,開展規劃執行情況的動態監測,及時收集規劃執行情況信息,掌握規劃實施動態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規劃管理決策,實現對規劃實施的有效調控。
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動態評估機制。依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整情況,分析土地利用規劃實施情況,適時開展規劃動態評估和滾動修改工作。
第九章 附 則
本規劃由規劃文本和 (略) 分組成。其中,規劃文本具有法律效力。
本規劃自市政府批準之日起實施。
本規劃批準后,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擅自變更。如需修訂,須由奉賢區人民政府提出修改申請并經市政府同意后方可開展,修改后的規劃,經市土 (略) 門通過后,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本規劃由上海市奉賢區土 (略) 門負責解釋。
是指規劃期內引導城鎮集中建設和產業集聚發展的建設區域, (略) 城、新城、新市鎮鎮區、 (略) 區、產業園區、特定大型公共設施等。按照不同用途可分為城鎮工礦用地區和生態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