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縣生態環境局審查以下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現公告有關環評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期為2023年6月6日—2023年6月12日。環評文件查詢方式http://**。反饋意見受理方式為電子郵箱:*@*63.com,傳真:*,通訊地址:豐都縣三合街道商業二路321號,郵編:*。申請人和利害關系人可自公示起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向我局提出聽證申請。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地點 | 建設單位 |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 | 項目概況 | 主要環境影響和環境保護對策與措施 | 相關部門意見 | 建設單位開展的公眾參與情況 |
1 | 豐都縣陳家溝抗旱應急水源工程 | 豐都縣三元鎮大城寨村、鄧教坪村、羅家場村、灘山壩社區 | 豐 (略) | 重慶 (略) | 工程擬建的陳家溝水庫是一座以農田灌溉為主,兼有供水功能的小(2)型水庫。工程包含樞紐工程和灌區工程兩部分,其中樞紐工程主要由擋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放空建筑物等永久建筑物組成,灌區工程由供水管網工程和灌溉管網工程組成。水庫總庫容41.88萬m3,工程設計總供水量49.77萬m3,設計灌溉面積約1720畝,設計供水人口約2095人,供水大牲畜1800頭,灌溉、供水范圍均為三元鎮羅家場村、麻柳村、灘山壩社區。 項目總投資5816.45萬元,其中環保投資91.77萬元,占總投資的1.58%。項目施工期16個月。 | 一、施工期 (1)廢水:施工期廢水包括施工廢水和生活污水。項目施工廢水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合系統廢水、含油廢水及基坑排水,主要污染物為SS、石油類。其中混凝土拌合系統廢水經沉淀處理后全部回用于混凝土拌合系統,不外排;含油廢水經隔油、沉淀處理后全部回用于施工場地灑水抑塵,不外排;基坑排水抽排至沉淀池,經沉淀處理后回用于施工場地灑水抑塵或混凝土拌合及養護,不外排。項目施工廢水均經處理后回用,對地表水環境影響小。生活污水經早廁收集后用作農肥,不外排,對地表水環境影響小。 (2)廢氣:施工期廢氣主要為施工粉塵、施工機械尾氣。項目施工過程中主要影響為揚塵,施工單位應在施工期間采取灑水降塵及車輛沖洗等措施,降低施工揚塵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且這種影響時間短暫,并隨施工的結束而消失。 (3)噪聲:工程施工期噪聲主要來自土石方開挖、鉆孔、爆破、混凝土拌和、鋼筋加工、交通運輸等施工活動。工程周邊及施工場地200m范圍內共有聲環境敏感目標27處,晝夜間施工均會產生一定的干擾;夜間施工將會對居民的休息產生較大的影響。項目施工噪聲屬于短期污染行為,環評要求施工過程中:①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盡量避免夜間施工,因施工工藝需要必須進行夜間施工時,須辦理夜間施工手續并公告周圍群眾;②大型機械應盡量遠離敏感目標,在居民住宅附近施工時,應設置圍擋,并加快施工進度,盡量減少對敏感目標的影響時間;③選用低噪設備,加強施工機械維修、保養,確保其處于最佳工作狀態;④合理布置施工場地,高噪聲施工場所盡量布置在遠離環境敏感點的區域,空壓機等高噪聲設備布置在房間內進行隔聲降噪;⑤施工前加強與附近居民的溝通,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通過采取以上噪聲防治措施,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4)固廢:項目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廢棄土石方、建筑垃圾、清庫垃圾和生活垃圾。項目廢棄土石方量2.15萬m3,樞紐工程區和料場開采區棄渣運至仰天窩棄渣場內堆存。建筑垃圾全部運至棄渣場處置。清庫垃圾外售作木材使用或委托當地環衛部門統一處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由三元鎮環衛部門統一收運處置。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固體廢物對外環境影響很小。 (5)主要生態影響及減緩措施 項目永久占地面積7.84hm2,臨時占地面積11.064hm2,工程建設將使占地范圍內耕地、林地土地利用功能發生改變。但臨時占地屬于暫時行為,占用時間短,待施工結束后按原有土地利用類型進行生態復墾,其中占用基本農田區域進行土地復墾恢復原種植條件。在采取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措施后,臨時占地土地利用類型將得到恢復。占地區域受人為干擾影響較大,區域內植被均為常見類型,植物均為常見種,未見珍稀瀕危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占用的植被類型在評價區域廣泛分布,面積較大,其作為背景化植被、具有較高的景觀優勢度的性質不會發生改變,占地對區域內植物及植被影響較小,僅為個體損失,植被生態量減少,但變化幅度不大,且施工結束后,采取復耕、植被恢復等措施,占地區域內植被將得到恢復。因此,項目建設對區域內植物種類、植被類型及生物量的影響較小。在陳家溝水庫淹沒區上游西南側380m處有名木古樹1株,為黃葛樹,該名木古樹周圍500m范圍未布置工程施工臨時設施,不會受到陳家溝水庫蓄水淹沒和工程建設的影響。 本項目施工期對*生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包括施工占地對野生動物生境的占用,開挖破土等引起水土流失對野生動物生境的破壞,施工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等對野生動物生境的破壞、污染,施工噪聲對野生動物的驚擾、驅趕以及人為干擾的影響。 工程施工對水生生境的影響主要有阻隔影響、生境變化、水文條件變化等。水庫大壩上下游造成阻隔,對河流自然連通性及生物資源的交流產生影響。由于大壩攔蓄,使大壩下游河段水量減少,水文條件發生變化,水生生境條件可能會變得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施工期間工程河段內水生生物在種類和數量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涉水施工特別是圍堰施工、基坑開挖等直接占壓河床底質,導致底棲動物損失。樞紐工程(主要是導流、截流等)等涉水施工,可能會造成施工河段水體懸浮物增加,水體透明度降低,渾濁度增加,導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長、繁殖,將對群落結構產生影響。施工期間會造成水生維管束植物數量的減少,但均是常見物種,施工結束后采取恢復措施,對水生維管束植物影響較小。擬建項目涉及水域魚類不豐富,無珍稀瀕危保護魚類分布,無魚類“三場”分布,僅有少量常見養殖魚類,且由于工程施工僅局限在極短的河段,影響范圍有限,只要加強施工管理,嚴禁施工人員隨意捕撈魚類,嚴禁向河道傾倒渣土,施工對魚類的影響可減至最低。 1)、*生植被保護措施 ①嚴格控制施工作業帶范圍,將施工活動盡量布置在施工征地范圍內,施工作業帶清理盡量減少對林地、植被及配套設施的破壞。 ②料場開挖前,應按設計沿開挖坡面頂部修建好截水溝,防止雨水沖刷坡面,在料場開挖底部內側邊坡處設置排水溝。棄渣場邊坡坡腳設擋墻,中心設置排水盲溝,并沿渣場最終堆渣高程外邊界布設截水溝,截水溝出口設沉砂池;棄渣時分層碾壓堆放。施工結束后,及時對料場、棄渣場進行生態恢復。 ③施工前對將占地范圍內的表土層熟土進行剝離,定點進行堆放,并用防水膜加以覆蓋。待施工完成后,將熟土作為工程跡地恢復的表層覆土。 ④及時恢復地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因施工開挖造成的裸露面及臨時堆料場,在未砌護或恢復植被前,應當根據水土保持方案要求用蓬布或其他材料遮蓋,以防雨季沖刷造成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 ⑤施工結束后,對施工場地內設備進行拆除,清除場地內的垃圾,并進行場地平整、表土回填、植被恢復。 ⑥臨時占用的基本農田應按照《 (略) 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管理的通知》(渝規資規范〔2020〕9號)相關要求辦理臨時用地手續。臨時用地使用前,應通過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等工程技術措施,減少對耕作層的破壞。臨時用地使用到期后,應在一年內完成土地復墾恢復原種植條件,按照土地復墾驗收相關規定開展驗收,并將驗收資料報主管部門備案。 ⑦臨時占用的天然林(公益林)應按照《 (略) 林地保護管理規定》、《 (略) 公益林管理辦法》(渝府令〔2017〕312號)等要求依法辦理用地審核、林木采伐審批手續。臨時用地使用到期后,應立即進行造林恢復,難以恢復的,應在當地林業主管部門指定的地點營造相應面積的新林或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用于異地造林,造林恢復應選用當地樹種。 ⑧灌區工程輸水管道位于豐都縣優先保護單元—豐都縣一般生態空間—水土保持(ZH*)范圍內的干02+450~干05+750管段、1支00+750~1支01+780的管段,2支01+789~2支02+789的管段,該區域也是天然林的集中分布區,除嚴格按《豐都縣陳家溝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外,評價提出應進一步縮減施工作業帶占地范圍,寬度控制在3m范圍內,避免長距離、大面積開挖,采取“分段開挖、分點施工”的方式,以50m為長度,完成一節回填一節,避免開挖面長時間暴露,減少水土流失,并在施工結束后立即采取生態恢復措施。 ⑨對于古樹名木,在施工期間,施工機械及材料運輸均應采取繞行措施,車輛和施工機械禁止從古樹旁道路通過。距樹冠垂直投影5m的范圍內禁止堆放物料、挖坑取土、傾倒有害污水、污物垃圾,動用明火或者排放煙氣。 2)、*生動物保護措施 ①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施工人員的保護意識,嚴禁捕獵野生動物。施工人員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嚴禁施工人員捕獵野生動物。編印保護動物宣傳單,供施工隊*學均取水流量為0.016m3/s,占陳家溝水庫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0.026m3/s的61.54%,下泄的多年平均流量為0.01m3/s,大于陳家溝水庫下泄生態流量(0.039m3/s),本項目對陳家溝水庫壩址~下游陳家溝河口河段影響較小。陳家溝水庫工程建設前,壩址處枯水期(1~2月)有斷流現象。工程建成后,通過水庫調節,將豐水期、平水期蓄水調蓄至枯水期間利用,通過泄放生態泄流量可實現壩址下游河道不再出現斷流現象。枯水期本工程可對下游減水河段提供長期穩定的基準生態流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工程建設前期的斷流現象對下游河道的不利影響。 陳家溝水庫壩前水庫水溫垂直結構為分層型,水庫水溫絕大部分時間段從表層隨深度變化呈下降趨勢,其中夏季變化幅度較大,冬季變化幅度較小。6月份水庫水溫由表層到庫底溫差最大,由27.0℃降至12.2℃,降幅約54.8%;2月份水庫水溫由表層到庫底溫差最小,由8.0℃降至7.2℃,降幅約10.0%。低溫水灌溉會對灌區農作物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水庫水溫分層僅在夏季較明顯,農作物灌溉多在春秋季,本項目采用管道取水的方式,取水口水溫較表層水最大低4.0℃,在春秋灌溉季與表層水溫差別不大,且通過管道末端農灌水池的水溫恢復后,可有效緩解水溫分層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總體來說,水溫對灌溉的影響不大。陳家溝屬于小河,具有流量小(僅為0.026m3/s)、河床淺的特點,因此河流水溫恢復較快,對下游河道水溫影響極小,預計與下游支流匯合后,水溫將恢復成原天然河道的水溫,對下游水生生物影響很小。 陳家溝水庫庫區富營養化程度屬中營養級。建庫后,在庫中及壩前水域雖然水深增加,流速減小,有利于浮游藻類的生長繁殖,但因陳家溝水庫為調節型水庫,水體年交換量較大且交換較頻繁,同時根據水庫現狀水質、入庫污染負荷,從水庫特性和運行方式上分析,陳家溝水庫總體不會向富營養程度狀態轉化。水庫蓄水前按要求進行庫底清理,運營期加強對水庫集雨范圍及庫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對水庫水質影響較小。根據陳家溝規劃環評生態流量預測結果,壩址下游無入河排污口分布,不需下泄維持河道水質的最小稀釋凈化水量,因此,項目建設對壩址下游河段水質影響較小。隨著陳家溝流域規劃的實施,通過對流域的水污染進行綜合治理,如建設場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處理站、減少農田化肥使用量等,河流接納的污染物將進一步減少,項目建設對河流減水河段的影響進一步降低。根據陳家溝流域規劃環評預測,陳家溝、深溝子和渠溪河均能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要求,灌溉退水對地表水環境的影響較小。在采取利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減少氮肥用量,增加有機復合肥及氮磷鉀復合肥用量等措施后,可以減少灌溉退水中污染物的含量,農業面源分散排放,不會對陳家溝水質產生明顯影響,不會影響其環境功能。 項目運營期在采取下泄生態流量措施后,對水文情勢、水溫、泥沙淤積、水質的影響均較小。 項目運營期廢水主要為管理人員生活污水,生活污水量為0.36m3/d,經化糞池(容積3m3)收集處理后用作農肥,不外排。 建設單位應設置專門的生態放流管,根據核定的生態需水量0.0039m3/s確定放流管直徑,生態放流管不得設置可完全閉合的閘閥。為了保證下游河道生態用水量,需在下泄流量設施內設置一套在線監控設施,確保生態流量不小于0.0039m3/s。 (2)廢氣:項目運營期無廢氣產生及排放,不會對環境空氣造成影響。 (3)噪聲:加壓泵房內水泵置于地下,噪聲經建筑隔聲、減振后,在廠界處(距離噪聲源3m處)的噪聲貢獻值為45.5dB(A),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2008)2類標準,加壓泵房廠界噪聲可實現達標排放,運營期間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大。 (4)固體廢物: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由三元鎮環衛部門統一收運處置,對環境影響小。 (5)生態環境 1)對*生生態的影響 水庫蓄水后,豐水期庫區河段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庫區高低水位之間的漲落帶對庫周植物將產生周期性干擾,兩個水位之間大多數植物生長困難,只有少數生命周期很短的草本植物能夠生存,故也無植物群落存在。同時由于庫區的形成,區域內河流的自然流態和氣溫發生改變,可能對兩岸的植物種群結構產生一定影響,但這一影響過程長期且輕微,不會造成評價區內的植物物種消失。蓄水形成庫區的同時,壩下將形成減水河段,會對壩下植物群落和植物物種產生影響,岸邊原有積水區的水生植物可能死亡。減水可導致河段原正常水位以下至減水水位之間微生境變干,不適于*生生活的植物物種將要消失。目前發現的水生植被在流域沿岸廣泛分布,種群數量大,因此壩下河段減水并不會導致這些植物物種在評價區內完全消失。 水庫建成蓄水后,庫區水域面積增加較大,為靜水型野生兩棲動物如沼水蛙等提供了適宜的生境條件。庫區周邊潮濕的環境有利于植物的生產,岸邊生境的改善對適應這一區域的野生動物攝食有利,可能導致庫區周邊一定范圍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增加。水庫建成蓄水后,庫區水域面積的增大,對游禽、涉禽類鳥類有一定吸引作用。部分兩棲和爬行動物,受水庫淹沒影響,在蓄水初期可能會因為其正在冬眠而被淹死,大多數野生動物會向庫周合適的生境中遷移,會使這些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密度相應的有所上升,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節后,其種群密度將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2)對水生生態的影響 水庫建成后庫區浮游動物生物量會因大型浮游動物的數量和種類的增加而升高。壩下河段由于水量減少明顯,將使浮游動物總體數量略微降低,但對其影響有限,仍以原生動物和輪蟲為主。水庫蓄水后,受水深和流速的影響,底棲生物的分布不均勻,預計在被淹沒的平壩等較淺的地方,底棲生物量會比較豐富,使適于靜水、沙生的軟體動物、水蚯蚓和搖蚊幼蟲的種類和數量將會增加。在庫區消落區,底棲無脊椎動物將有所增加。對于固著類生物、周叢生物,由于水流變緩,水深加大及泥沙沉積的影響,其生物量可能呈一定程度的減小,尤其是在庫尾淤積嚴重和壩前水深較大的地方;但在近岸水域,由于光照、水深、流速及營養條件適宜,固著類生物、周叢生物仍將占有較大優勢。壩下河段由于流量減少,生境適宜性降低,大型底棲動物密度、生物量和多樣性有一定降低。水庫蓄水后,泥沙沉淀,水體的透明度將得到提高,水體流速明顯減緩,硅藻門和綠藻門中喜流水環境的藻類將逐漸在庫區消失,而喜靜水環境的舟形藻等種類將保存下來,數量增加。 水庫建成后,將使河流原有連續的河流生態系統被分割成不連續的環境單元。河流截流后,魚類可以轉入下游水域生活,但河段水量的減少,生態水文條件發生改變,生境類型有所減少,影響到魚類棲息生境的空間大小。從物種保護角度看,只要切實采取了保證生態流量、減少水體污染等措施,不會導致現有魚類的滅絕。項目評價河段魚類資源不豐富,無魚類“三場”分布,壩前水體因水流較緩,可為喜靜水魚類提供良好的產卵場所。水庫大壩阻隔對生活在評價河段的魚類的不利影響有限,不會造成現有魚類滅絕。同時,受大壩阻隔影響,具有朔河和降河活動均流量15%執行,不小于0.0039m3/s,且應安裝生態流量在線監測設施。運營期水庫管理人員適時對生態流量泄放設施進行維護,以保證安全運行。 運營期生活污水經化糞池收集處理后用作農肥,嚴禁排入水庫及河道。 (6)環境風險 項目位于農村區域,可能對水質產生污染的是區域內零星分布的農民施用的化肥以及生活污水等隨地表徑流進入河流,產生的污染物量很少,對水庫水質產生沖擊的風險影響較小。陳家溝屬于山區型河流,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發生時間與暴雨一致。其洪水特點是:暴雨集中、強度大、匯流時間短,加之河床坡降陡,壩址上游集雨面積范圍內目前均為農村區域,河床兩岸多為林草地,洪水引起的大面積非點源污染對水庫飲用水源產生的水質沖擊風險也較小。 主要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如下: ①為防止車輛出現事故而對水庫水源造成污染,水庫業主方需積極與交通管理部門聯系和配合,通過路段限速、樹立標志等管理措施,同時采取道路外側設置防撞欄等工程措施,減少因事故發生污染的可能。 ②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宣傳,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宣傳工作,在全社會營造整治飲用水源污染的輿論氛圍,使“保護水源,人人有責,從我做起”的觀念深入人心。 ③控制面源污染:正確引導當地農民少量、合理的施用化肥,減少生活污水排放,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徑,業主應連同農業部門按照《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環發[2010]20號)、《農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HJ 556-2010)、《化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HJ 555-2010)的要求引導當地居民,控制面源污染。 | 縣發改委備案 | 無 |
剩余會員時長將自動延長
掃描添加客服微信
暫無歷史郵箱
使用微信掃一掃關注
“銷邦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