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色達生態環境局 關于2023年7月25日擬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作出審批意見的公示 | |||||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的有關規定,經審議,我局擬對2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批復決定。為保證此次審議工作的嚴肅性和公正性,現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基本情況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23年7月25日-2023年8月3日擬作出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批復決定要求聽證。 通訊地址: (略) 色達縣色柯鎮金馬大道東路14號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股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地點 | 建設 單位 | 環評機構 | 主要環境影響及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
1 | 色達縣年龍鄉集中供水工程 | 色達縣年龍鄉 | 色達縣水利工程質量監測和水利水土保持站 | 四川 (略) | 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 1. 施工期主要污染物產生、治理措施 1.1廢氣污染物產生、排放及治理 (1)施工揚塵 本項目主要揚塵產生過程為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以及車輛運輸過程產生的道路揚塵。 針對本項目特點和區域特征,對施工揚塵及道路運輸揚塵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A.施工場地在晴天時適時灑水,包括正在施工的臨時便道路段及主要運輸道路等,灑水頻次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在施工場地出口放置防塵墊,對運輸車輛在供水廠施工區進出口處設置清洗平臺,用水清洗車體和輪胎,廢水收集沉淀后用于施工作業區灑水降塵;自卸車、建筑垃圾運輸車等運輸車輛不允許超載,選擇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的運輸路線,定時對運輸路線進行清掃,運輸車輛出場時必須封閉,避免在運輸過程中的拋灑現象。 B.施工散料運輸車輛采用加蓋蓬布和土路灑水相結合的方式,減少揚塵對大氣的污染,同時物料堆放時加蓋蓬布,及時清掃灑落物、限速,減小對施工區周圍敏感目標的影響。 C凈水廠施工時,臨時施工場地設置于廠區東側,應在物料堆周圍設置硬質圍擋,圍擋高度設置于2.0m以上。并以苫布遮蓋;同時定期灑水降低揚塵污染。取水工程及管道施工由于工程量較小,均不再單獨設置臨時施工場地。明確劃分物料堆放區和施工作業帶界限,及時清除散落的物料,保持沿線整潔。 D.風速四級以上易產生揚塵時,建議施工單位應暫停土方開挖,同時采取苫布覆蓋物料堆、對物料堆灑水等措施,減少揚塵污染;管道鋪設施工期間,應在兩側分布有環境保護目標施工段設置2m 以上的圍擋,圍擋還應視施工地點與保護目標距離而適當增加,此外圍擋底端應設置防溢座;腳手架在拆除前,先將腳手板上的垃圾清理干凈,清理時應避免揚塵; E.及時清運施工廢物,暫時不能清運的廢物應采取覆蓋措施,運輸沙、石、水泥、土方等易產塵物質的運輸車輛必須以篷布密封遮蓋,嚴禁灑落; F.土、砂、石料運輸應控制運輸量,嚴禁超載,裝高不超出車廂擋板; G. 本工程布置砼拌和站于廠房永久占地范圍內,位于廠區東側,拌和站為1臺0.4m3 砼拌和機,應適當進行圍擋,圍擋高度不低于2m,以免引起揚塵污染。 H.施工期間,隨工程進度及時分段進行已布設管段的閉水試驗、回填和植被恢復,減少裸露地面和臨時土方堆場,減少揚塵的產生量和預防水土流失。可選取栽種易存活、好管理的本地品種,盡可能增大場區內、外的綠化面積,做到草、灌、木相結合。 I.施工單位應嚴格執行《 (略) 灰霾污染防治實施方案》 (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辦法中關于“加強工地和道路揚塵整治”的規定,在施工期,嚴格控制建設施工揚塵。施工單位應嚴格遵守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建設施工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現場標準化管理,工地做到六必須(必須圍擋作業、必須硬化道路、必須設置沖洗設施、必須及時灑水作業、必須落實保潔人員、必須定時清掃施工現場);六不準(不準車輛帶泥出門、不準運渣車輛冒頂裝載、不準高空拋撒建筑垃圾、不準現場攪拌混凝土、不準場地積水、不準現場焚燒廢棄物),施工單位應嚴格落實本環評提出各項降塵措施。 (2)車輛及施工機械尾氣 在施工現場所用的大中型設備和車輛中,主要以柴油、汽油為動力,運輸車輛和施工機械運行過程中排放的燃油廢氣,其主要污染物有CO、NO2、THC 以及少量煙塵等。施工機械設備和車輛排放的燃油尾氣會導致施工區域環境空氣質量下降。燃油廢氣的特點是排放量小,且屬間斷性無組織排放,加之施工場地較開闊,擴散條件良好,對其不加處理就可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相對較小,同時,項目所有運輸車輛均應按照《 (略) 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的規定,對機動車排氣污染情況進行定期檢測,如果汽車尾氣無法達標排放,則需對其進行維修或淘汰。 1.2施工期廢水 (1)運輸車輛、施工機械設備沖洗廢水 項目凈水工程施工區域內設置1個臨時施工場地,施工區域內施工機械設備、運輸車輛產生的廢水中主要含有SS和石油類污染物。廢水具有懸浮物濃度高、水量少、間歇集中排放的特點,項目施工工程量小。產生的廢水排入1個容積為3m3的隔油沉淀池,施工廢水經隔油沉淀處理后循環使用于灑水降塵和循環使用。隔油沉淀池設置在臨時施工場地進出口,項目施工方在施工場地內修建收集溝,施工機械沖洗廢水經收集后通過施工場地內設置的一個3m3的隔油沉淀池。施工機械清洗廢水引入隔油沉淀經隔油沉淀后回用于灑水降塵和循環使用,不得外排至地表水體。 (2)試壓廢水 給水管道水壓試驗完成后,必須對管道進行沖洗和消毒,具體沖洗過程為水沖洗之后采用不低于20mg/L氯離子濃度的清潔水消毒再使用水沖洗。沖洗廢水排水量不大,廢水中污染因子單一,加之管道沿線林草地分布面積大,排水可直接用于澆灌周邊草地,不外排。 (3)管道涉水施工采取措施 本工程管線共計大小穿河溝8處,穿越河流為然日溝及其支流,在穿河溝段處管道,采外包20cm厚C25F200鋼筋混凝土保護管道,基底開挖寬度1.5m,溝槽邊坡1:0.5,挖渣料臨時堆放在管槽附近,待槽邊回填時,作為土石料回填管槽。管道溝槽開挖至建基面,鋪設10cm厚C15砼墊層,考慮到跨河段計算最大沖刷深度及安全埋深確定包管頂上回填覆土厚度為2.0m,鋼筋砼包管以上采用開挖料石回填1.5m,表層采用50cm厚鉛絲石籠回填防沖穿越河流為然日溝及其支流,為防止施工期間對然日溝及其支溝產生不利影響,本環評要求建設單位在施工過程中應采取以下水環境保護措施: ①取水工程及管道穿河等涉水施工時采取圍堰施工,在跨水河岸一側設置沉淀池,圍堰內的河水抽排至沉淀池內經沉淀后用于灑水降塵;施工結束圍堰拆除土料全部用于沿線開挖管槽回填,不得隨意丟棄至水體中。 ②在項目施工場地內不準給施工機械加油或存放油品儲罐,不準在河流區域內清洗施工機械或車輛。施工機械定期檢修,做到不滲不漏。 ③項目應選擇在枯水期進行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縮短施工時間,降低施工帶來的風險。 ④對施工期固體廢棄物應采取有效的圍擋和覆蓋,分類存放,臨時堆放場應設置于遠離水體一側,并設置攔擋及遮蓋措施,防止物料隨雨水進入地表水體;加強管理,及時清運,禁止落入和拋入河道中,防治其對河道產生二次污染。 ⑤合理布設臨時材料堆場的位置,盡量遠離河道堆放,并加強各臨時堆場的水土保持措施,確保項目施工材料和施工棄土等不被沖入河道,工程完工后及時清理場地;取水口取水工程施工時,施工場地設置于管槽開挖作業帶內,不在取水口附近另外設置堆場,減小物料入河的風險。 ⑥施工結束后,及時回填土石方,產生的棄方及時外運,嚴禁棄渣下河,并應盡量使施工段河床恢復原貌。 ⑦禁止將施工廢水、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排入河道,嚴格做好廢水處理。 (4)生活污水 本項目生活廢水主要是施工人員生活過程中排放的污水。項目施工場地內不設置食堂和住宿,施工人員均來自項目所在年龍鄉及然日溝當地村民,食宿可自行解決,施工期間生活污水的收集和處理都依托年龍鄉居民已有設施收集后用于牧草地施肥灌溉,不外排至地表水體。 1.3施工期噪聲 1.3.1凈水廠施工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在施工過程中,應根據外環境合理進行施工平面布置,并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1)盡量采用低噪聲機械設備,項目施工所用的施工機械設備應事先對其進行常規工作狀態下的噪聲測量,超過國家標準的機械設備禁止其入場施工,施工過程中應經常對設備進行維修保養,避免由于機械設備性能差而產生嚴重噪聲污染的情況發生。 (2)工程施工前應公開張貼告示,告知工程名稱、工程內容、投訴電話、施工作業方式、施工時間、擬采取的降噪措施以及聲環境影響的大致程度和范圍,請受影響民眾進行監督,避免發生擾民糾紛; (3)應合理安排施工物料的運輸時間,在途徑沿線的居民敏感點路段時,減速慢行、禁止鳴笛。加強施工期施工人員的環保宣傳教育,從根本上培養施工人員環保理念,從而杜絕野蠻施工,粗放施工; (4)根據現場勘察,項目施工區邊界四周無聲環境保護目標,為減小施工噪聲對外環境影響,將施工場地設置于施工區東北側臨山一側; (5)施工期應協調好施工運輸車輛通行的時間,施工方與交管部門應加強溝通、協調工作,避免交通堵塞,夜間運輸要采取減速緩行、禁止鳴笛等措施; (6)在施工招投標時,將降低環境噪聲污染的措施列為施工組織設計內容,并在合同中予以明確,管理人員及施工人員應規范控制工作時間; (7)施工場地加強機械設備和運輸車輛管理,施工場地施工機械設備噪聲較高時應設置簡易聲屏障打圍作業。 1.3.2管線施工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在管線施工過程中,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以外還需采取下列噪聲防止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時間,選用低噪聲設備,高噪聲施工設備僅限于晝間作業,且12:00-14:00時段禁止進行高噪聲施工,夜間嚴禁施工。 (2)建設單位應加強與管線工程沿線附近居民日常溝通,取得周圍受影響單位和人員的同意和諒解,避免因噪聲污染而引起糾紛。 (3)在配水管線建設過程中,在兩側10m范圍內有敏感點時施工段設置2m以上的圍擋,減小施工噪聲的傳播,確保噪聲不擾民。 1.4施工期固廢 本項目施工期間固體廢物主要包括施工建筑垃圾、棄土、施工人員生活垃圾等,項目施工場地距離年龍鄉集鎮較近,施工設備維修和保養均在年龍鄉內現成的機修廠進行,不在施工現場實施,不產生廢機油,施工期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及棄土方妥善處置后,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1)施工建筑垃圾 工程施工期的建筑垃圾以無機廢物為主,主要包括施工中的下腳料,如廢棄的混凝土塊、廢鋼筋、廢建筑模板等,產生量較小。根據項目施工量,項目供水廠構筑物建筑面積約為121m2,建筑垃圾產生量以3kg/m計,產生總量約0.36t,為這些廢棄物基本上不溶解、不腐爛變質,如處理不當,會影響景觀和周圍環境的質量。對于這些廢物,應集中處理,分類收集并盡可能的回收再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則應及時清理出施工現場。建筑廢棄材料首先考慮回收利用,一般情況下建筑廢棄鋼材交廢物收購站處理;其他混凝土廢料,運送至當地政府指定建渣場堆放。 (2)隔油沉淀池收集廢油 施工生產廢水經施工場地內設置的隔油沉淀池處理后將會產生少量隔油沉淀池廢油,采取密封桶裝后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置。 (3)棄土 本工程開挖土石方在綜合利用后,最終無棄方。本項目1#取水口及2#取水口在施工過程中的施工場地及開挖土石方沿管道作業帶進行布設,無需新增臨時場地。供水廠施工區域內基本能實現挖填平衡,集中堆放在占地范圍內設置表土臨時堆放區,進行集中堆放,臨時表土堆場設置于凈水廠施工場地范圍內,無需新增臨時占地;管線工程施工過程產生的土方堆放在管線溝槽一側(施工作業帶內),管道工程及沿線建構筑物在施工過程中剝離的表土沿管道作業帶進行堆放,最大堆高為1.0m,邊坡為1:1.5,統一計入管道作業帶范圍內,不再單獨計列臨時占地,土石方可就地平衡;土石方臨時堆場設置擋土墻+擋土袋的方式防護,減少水土流失的影響。 (4)施工人員生活垃圾 施工期生活垃圾量共為5.0kg/d,因項目距離集鎮較近,生活垃圾經已有垃圾收運系統集中運往附近垃圾收集點,由環衛部門收集處理。 1.5 生態環境影響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 根據水土保持防治責任范圍界定防治分區,本項目共劃分為取水構筑物區、管線施工區、凈水廠,共3個防治分區。 ①取水構筑物區:在取水工程的基坑外側設置臨時排水溝,收集雨水,經臨時沉沙池沉淀過后,排入自然沖溝。臨時排水溝采用土質排水溝。布設土質臨時排水溝70m,采用梯形斷面形式,底寬0.30m,深0.30m,邊坡比為1:1。雨水經臨時排水溝匯集徑流,由臨時沉沙池沉淀過后,排入自然沖溝。臨時沉沙池采用梯形斷面形式,上口長3m,寬1.5m,深1m,邊坡1:1。針對取水建構筑物施工過程中的基礎開挖邊坡,采用防雨布進行臨時遮蓋,減少水土流失。 ②管線施工區:施工期新增排雨系統、開挖排水溝等。臨時排水溝采用土質排水溝。布設土質臨時排水溝200m,采用梯形斷面形式,底寬0.30m,深0.30m,邊坡比為1:1。加強施工期臨時防護措施,在管道施工過程中的臨時堆土區域外側設置臨時攔擋,臨時堆土邊坡為1:1.5,堆土高度不超過2.5m。采用編織袋裝土進行臨時攔擋。編織袋砌筑斷面為矩形斷面,寬0.5m,高度0.5m。經計算,需設置臨時攔擋100m,袋裝土防護及砌體拆除25.0m3。針對管道施工過程中的臨時堆土區域,方案新增防雨布進行臨時遮蓋,減少施工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經計算,防雨布1000m2。通過撒播草籽等措施對臨時占地進行綠化恢復,針對管道施工過程中的臨時擾動的草地區域,在表土回覆和土地整治基礎上,進行草種的撒播,在美化環境的同時,減少水土流失。經計算,撒播草種1.71hm2。草種選擇早熟禾等當地適合種植類,嚴防人畜踐踏,待草種生長成熟后,對植被稀疏,裸露地表的區域進行補種,確定達到相應的郁閉度。 ③凈水廠區:采取植物措施予以綠化美化。工程區施工期新增排雨系統、開挖排水溝等,凈水廠區臨近然日溝,要求在施工場區內地勢較低處設置1個臨時沉砂池(2m3)對施工區地表徑流初期收集沉淀。 ④為減輕施工場地水土流失,場平工作盡量避開雨季; ⑤施工過程中做好排水設施和防護工程,減少降水對建設區域內的裸露地表的沖刷,降低水土流失的風險; ⑥構建筑物基礎和排水系統溝槽開挖時,在周邊用裝土袋攔擋防護,頂部以彩條布遮蓋防護,下方修建簡易土溝作為臨時排水; ⑦為保證綠化要求,在綠化工程施工期,需進行土地整理,對綠化區內建筑設施及臨時設施進行清理平整; ⑧加強管理,堅持文明施工,施工中嚴禁向道路、項目周邊傾倒棄渣,對于施工過程中撒落的渣料,及時清除并棄置到當地政府指定的棄渣場內,避免對區域內土質的破壞; ⑩在管線施工執行“分層開挖原則”,并采用邊開挖、邊回填、邊碾壓的施工方法,盡可能減少松散土的裸露時間,回填應按原有的土層順序進行,減輕對植被恢復的影響。施工結束后,施工單位應及時進行跡地清理,雜物清除,進行地貌、植被恢復,以植被護土,防止或減輕水土流失。 ?在開挖地表土壤時,盡可能將表土堆在低洼處,同時做好水土流失防護措施,對于城區開挖應注意設置施工圍擋,對于棄土和建筑垃圾應做到日產日清,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施工對水土保護的影響。 ?做好挖填土方的合理調配工作。本次管線工程挖方均堆于管線兩側,不得超出施工作業帶范圍,棄土土堆放點應采取防護措施,避免在降雨期間挖填土方,以防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污染水體、堵塞管網。 ?各種施被的不必要破壞,將管道建設對現有植被和土壤的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工活動應嚴格控制在施工區域內,并將臨時占地面積控制在最低限度。項目施工期結束后,對項目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 主要生態保護措施: 本項目占地范圍內無珍稀野生動植物,分布的主要植被為灌草叢。項目施工將對當地*生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為減輕對當地*生動植物的影響,建設單位采取以下措施防治: ①開工前,對施工范圍臨時設施的規劃要進行嚴格的審查,以達到既少占用地,又方便施工的目的。在施工期間,如發現保護動植物,要及時報告和妥善保護,在專業部門的指導下做好移栽或者繞避工作。 ②項目施工場地內不設置辦公及食宿,凈水廠施工場地設置于永久占地范圍內,無施工臨時占地,盡量減輕對土壤及植被的破壞,項目包含綠化工程,在一定程度起到生態恢復的作用。 ③施工時應盡量收集保存建設中施工所占土地的表層熟土,施工結束后及時覆蓋熟土,進行綠化。在綠化物種選擇時,除考慮選擇速生的當地本土草種外,還應考慮景觀協調性及美感,提高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增加抗病蟲害能力,并增強自身的穩定性。 ① 工程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設計規定的臨時堆渣場進行堆渣作業,不允許將工程廢渣隨處亂倒,更不允許排入然日溝河中;嚴格限制堆砌面積和高度,不得隨意擴大棄渣范圍及破壞周圍河道、植被。 ② 規范施工作業時間和方式,減少施工噪聲等對周邊動物的干擾;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要加強對施工人員保護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的法制宣傳和保護意識教育。使每一位施工人員都能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意義,嚴禁捕獵野生動物的行為。 對取水支溝采取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①在施工期間,保護區范圍內不得設施工生活營地、取土場及棄土場,不得破壞現有水源保護區保護設施等; ②運輸車輛應按照規定的路線行駛,避免對沿河植物造成傷害,同時采取拍實及篷布覆蓋,杜絕運輸物料掉落入河中影響水生生態環境; ③管道開挖土石方禁止堆放在臨水側,其堆放坡面應平整,以減少土石方等進入河道,且保護區內施工應加強對車輛行駛路面的灑水抑塵,車胎沖洗后上路,并在風力大于4級時停止土方開挖和回填等作業,物料堆放要采取防雨水沖刷和淋溶措施,以免被沖入河道,污染水體; ③ 取水工程位于一級保護區,施工時產生的廢水不得排放在保護區范圍內,需外運處理;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運往當地政府指定渣場堆放,不亂拋入河中; ⑤水源保護區段工程位于準保護區時施工期產生的任何形式的廢水禁止入河,施工期產生的廢水不得排放于取水支溝水體,需進行處置后全部會用于施工過程灑水降塵。 ⑥在施工場地采取連續密閉圍擋、遮蓋等防塵措施,對施工地面和車行道路進行降塵處理。 ⑦項目施工時必須設置相應的水污染風險防范措施,主要存在于機械機油的跑冒滴漏,施工時應注意場地清潔,及時在專門機修廠維護和修理施工機械,水源地區域內不得進行機械設備維修保養及清洗,并在運輸車輛內設置專門的設施和材料,如吸油棉和毛氈,若出現漏油現象,則可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收集和妥善處理,避免對水質造成污染。 ⑧施工結束后,按原狀及時恢復地表植被及原有地貌,及時清理施工雜物及施工圍堰,最大程度減少工程建設對水源地水質的影響;應完善水源保護區警示性標志,大力開展飲用水源保護的宣傳工作,合理控制河道兩側的人為活動范圍;建立健全責任管理機構,確保防汛排澇工程與飲用水源的安全運營;建立完善的預警監測系統,期對飲用水源水質和河道來水水質進行監測,及時全面準確的掌握水質變化趨勢;開展堤岸生態化改造,合理布局河岸生態化植物群落,綠化美化河岸。 管線工程施工作業帶臨時占地生態恢復措施 (1)管線施工結束后,臨時占地內建設的設備設施均進行拆除,對占地范圍內遺留的廢棄物進行外運處置,并根據管道工程施工前自然地面情況進行基地恢復。 (2)全線管道施工時開挖出的土石方臨時堆放過程應加強圍欄,表面用氈布覆蓋,管道鋪設完成后及時回填,余土用作廠區綠化,不準裸露野蠻施工,風速四級以上易產生揚塵時,施工單位應暫停土方開挖,采取覆蓋堆料、濕潤等有效措施,減少揚塵污染;及時清運施工廢棄物,暫時不能清運的應采取覆蓋等措施,運輸沙、石、水泥、土方等易產塵物質的車輛必須封蓋嚴密,嚴禁灑漏,出廠車輛沖洗;工程完畢后及時清理施工場地。對施工場地、堆料場等,及時清理、恢復,避免夜間施工。 綜上所述,由于人類活動頻繁,本項目影響區域未發現珍稀保護動物分布,不存在對珍稀保護動物的影響。通過加強施工期管理及嚴格執行相關環保措施,施工期結束后隨著生態環境的恢復,被影響動物將重新成為該區域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項目對生態環境影響可接受。 運營 期環 境 保護 措施 2.1運營期廢氣防治措施 運營過程中,取水構筑物及管線工程均不產生廢氣,大氣污染源主要為進出廠區汽車尾氣及少量的廚房油煙、備用柴油發電機燃燒廢氣。汽車尾氣由于行駛車輛較少,汽車尾氣為間歇性排放,通過大氣擴散汽車尾氣對大氣環境污染較小,不會對周圍大氣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項目值班人員少,廚房采用燃料為小罐裝液化氣,僅設置1個灶頭,油煙由家庭式抽油煙機凈化處理后引至食堂屋頂排放,對外環境影響小。 項目在廠區水處理間西側的配電房內設置有1間備用柴油發電機及配電房,使用輕質柴油為燃料,發電機的使用時間極少,僅在停電時使用。根據建設單位提供資料項目一年使用3-5次,柴油在燃燒過程中產生少量的NOx、SO2等污染物,經過大氣擴散后濃度較低。項目運行期建設單位外購環保型柴油機,配套設置有吸附過濾裝置,能有效減少廢氣排放量,并通過強制通風裝置實現設備與外界的換氣,柴油發電機尾氣通過管道引至屋頂排放,通過大氣擴散及周邊綠化吸附后對環境影響較小。 2.2運營期廢水防治措施 (1)生產廢水 本工程生產廢水主要為水處理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排泥廢水和反沖洗水,本項目沉淀池產生的含泥廢水及濾池反沖洗廢水經收集后進入集泥水池進行沉淀,沉淀池上清液回流至原水處理系統,剩余部分含泥濃液經脫水后,泥餅含水率約為60%帶走進入垃圾填埋場,剩余壓濾水用于廠區綠化及周邊林地牧草地灌溉,不外排。 (2)化驗室清洗廢水 自來水廠化驗室會產生少量的實驗器皿清洗廢水,化驗室廢液及前兩次的器皿清洗廢水經專用的防腐蝕桶密封桶裝后暫存至危險廢物暫存間以危險廢物進行處置?;炇颐咳栈炇耶a生的儀器清洗廢水為兩次以后的實驗器皿清洗廢水(不含重金屬,經酸堿中和)與生活廢水一期進入化糞池發酵處理委托當地農戶清掏用作牧草地施肥。 (3)生活污水 本項目建成后勞動定員2人輪班值守,生活廢水進入化糞池發酵處理委托當地農戶清掏用作牧草地施肥。 2.3運營期噪聲防治措施 運營期為避免項目產生的噪聲對自身和周邊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本項目要求建設單位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合理布局,將各類泵類、設備等高噪聲設備設置于專門的設備房內,利用建筑物來進行隔聲降噪,同時對設備基礎采取減振措施,能有效減小設備噪聲對外環境的不利影響; (2)設備選用方面,應優先選用精度高、質量好的低噪聲設備。固定設備均應安裝有減振墊的隔聲基礎上,水泵進出管采用橡膠軟接頭,設備房設置為封閉式,有效阻隔噪聲。 (3)生產時利用墻壁的作用,使噪聲受到不同程度的隔絕和吸收,做到盡可能屏蔽聲源,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廠區總體布置上利用建筑物、構筑物來阻隔聲波的傳播。 (4)加強設備的維護,安排專人負責設備的日常維修和保養,確保設備處于良好的運轉狀態,杜絕因設備不正常運轉時產生的高噪聲現象。 (5)廠區四周設置綠化及圍墻,能在起到有效阻隔噪聲的作用。 通過以上防治措施后,項目運營期產生的各類噪聲均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和加強管理,可將項目區域聲環境控制在相應聲環境標準之內,對敏感點影響不大。故項目運營期產生的噪聲對周圍聲環境影響不大。 2.4運營期固廢防治措施 運營過程中本項目產生的固體廢物包括生活垃圾、泥餅、廢包裝材料、廢實驗液。 (1)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用袋裝或桶裝集中收集后由環衛部門清運。 (2)泥餅 排泥水經污泥濃縮、壓濾制成泥餅,泥餅以無機成分為主,并含有少量原水攜帶的膠體、混凝劑的水解產物和絮凝體吸附物質,不存在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存儲于脫水機房內的儲泥池內,泥餅處置至含水率低于60%后定期運至色達縣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處置。 (3)廢包裝材料 廢包裝主要為加藥、加氯裝置產生的藥品廢包裝袋和化驗室產生的藥品廢包裝袋、試劑瓶等。無藥品接觸的廢包裝袋直接與生活垃圾一起由環衛部門統一清運,有藥品接觸的試劑瓶等清洗干凈后與生活垃圾一起由環衛部門統一清運。 (4)化驗室廢物 項目供水廠內設置化驗室1個,在日?;炦^程中會產生少量廢化驗室廢液,主要包括化驗室器皿前三次清洗廢水、化驗過程中產生的廢試劑、廢水以及失效的化驗試劑?;炇覐U檢驗液、廢試劑、前兩次清洗廢水屬于危險廢物,經桶裝收集后暫存于危廢暫存間內,定期交由有相應資質類別的單位進行處置,辦理轉移手續。針對項目產生的化驗室危險廢物,環評要求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23)進行危險廢物暫存間建設。危廢暫存間應根據危險廢物的形態、物理化學性質、包裝形式和污染物遷移途徑,采取必要的防風、防曬、防雨、防漏、防滲、防腐以及其他環境污染防治措施,不應露天堆放危險廢物。暫存間采取防風、防雨、防曬和防治危險廢物流失、揚散等措施貯存設施或貯存分區內地面、墻面裙腳、堵截泄漏的圍堰、接觸危險廢物的隔板和墻體等應采用堅固的材料建造,表面無裂縫;貯存設施地面與裙腳應采取表面防滲措施;表面防滲材料應與所接觸的物料或污染物相容,可采用抗滲混凝土、高密度聚*烯膜、鈉基膨潤土防水毯或其他防滲性能等效的材料;貯存的危險廢物直接接觸地面的,還應進行基礎防滲,防滲層為至少1m厚黏土層(滲透系數不大于10-7cm/s),或至少2mm厚高密度聚*烯膜等人工防滲材料(滲透系數不大于10-10cm/s),或其他防滲性能等效的材料;同一貯存設施宜采用相同的防滲、防腐工藝(包括防滲、防腐結構或材料),防滲、防腐材料應覆蓋所有可能與廢物及其滲濾液、滲漏液等接觸的構筑物表面;采用不同防滲、防腐工藝應分別建設貯存分區。貯存設施應采取技術和管理措施防止無關人員進入。危廢暫存間按照《危險廢物識別標志設置技術規范》(HJ1276-2022)設置標識牌。同時應嚴格按照《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建立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保證危險廢物得到安全合理處理。 2.5地下水、土壤 本項目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應按照“源頭控制、分區控制、污染監控、應急響應”的主動與被動防滲相結合的防滲原則,做好防止和減少“跑、冒、滴、漏”等源頭防污措施的基礎上,本項目采取分區防滲措施,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6)中相關要求,項目分為重點防滲區、一般防滲區和簡單防滲區: 重點防滲區:包含加藥裝置區、危廢暫存間以及備用柴發室。加藥裝置區地面采用防滲混凝土+2.0mm高密度聚*烯膜防滲處理。備用柴油發電機放置間采用防滲混凝土+基座托盤處理;危廢暫存間四周建設圍堰,圍堰內作防滲混凝土+2.0mm 高密度聚*烯膜防滲處理。重點防滲區防滲要求須滿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6)中重點防滲區防滲技術要求,等效黏土防滲層 Mb≥6.0m,K≤1×10-7cm/s。 一般防滲區:包括化驗室、廁所、化糞池。可采取防滲混凝土處理。防滲系數須滿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6)中一般防滲區防滲技術要求,等效黏土防滲層 Mb≥1.5m,K≤1×10-7cm/s。 簡單防滲區:主要包括附屬用房及其他生產車間,廠區道路、回車場等。防滲要求需采用一般地面硬化處理。 、還應采取定期進行管線檢漏監測及檢修,強化各相關工程的轉彎、承插、對接等處的防滲,作好隱蔽工程記錄,強化防滲工程環境管理,杜絕地下水、土壤污染隱患。要求重點防滲區防滲層的高度要滿足要求,須超過暫存危險廢物容器的高度,須超過倉庫暫存的液體化學品容器的高度。要求重點防滲區的容積要大于所暫存危險廢物全部泄漏所占用的容積。并且按照規范要求設立標識標牌,并安放于醒目的位置;建立管理臺賬,并明確責任人,要求制度上墻;加強管理與巡邏,一旦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并處理。 |
2 | 綽斯*河色達縣色曲霍西鄉段防洪治理工程 | 色達縣霍西鄉 | 色達縣水利工程質量監測和水利水土保持站 | 四川 (略) | 施工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施工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1施工期廢氣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揚塵(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道路運輸揚塵) 針對本項目特點和區域特征,環評要求對施工揚塵及道路運輸揚塵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①施工期間,施工單位應根據《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管理規定》的規定設置現場平面布置圖、工程概況牌、安全生產牌、消防保衛牌、文明施工牌、環境保護牌、管理人員名單及監督電話牌等。 ②施工場地應該進行打圍施工,特別是有敏感點分布一側(1#施工場地北側及南側均分布有霍西鄉村民住戶,2#施工場地東側分布勒柯村住戶)均應設置圍擋,圍擋高度不低于2.5m,圍擋頂部設置噴霧除塵設施;工地應配置滯塵防護網,并定期噴淋降塵,場地保持表土濕潤。 ③項目沿線堤后方共設置4個臨時堆料場用于堆放堤腳開挖卵石料的臨時堆放待后期用于堤防工程回填,堆放過程中須采取臨時綠化或密目網網、膜覆蓋等措施,定期進行灑水降塵。 ④施工場地布置于色曲河兩岸的的空閑河灘地及草地,施工場地內物料堆場應集中堆放,臨時堆放場地設置于遠離河道一側,施工過程中使用水泥、砂石等易產生揚塵的建筑材料應采取密閉存儲、設置圍擋或堆砌圍墻、采用防塵布苫蓋;混凝土拌合站原料輸送過程、拌合過程采取加強噴水降塵,采取濕法作業;粉狀原料采用袋裝或罐裝密封放置,不得外購散裝粉狀原料。建議施工建材定量采購,減少建材露天堆放的時間以及和保證塵粒一定的含水率>8%。若在工地內堆置超過一周的,應覆蓋防塵布、防塵網,定期噴灑抑塵劑,定期噴水抑塵。施工區域內的裸地面必須采取臨時綠化或網、膜覆蓋等措施。 ⑤遇到干燥、易起塵的天氣時,應輔以灑水壓塵,盡量縮短起塵操作時間。遇到四級或四級以上大風天氣,應停止土方作業,同時作業覆以防塵網。 ⑥工程完畢后及時清理施工場地。對施工場地除及時進行清理外,還應盡快進行跡地恢復。同時建設單位應加強建筑施工現場監督管理,全面督查建設工地現場:必須濕法作業、必須配齊保潔人員、必須定時清掃施工現場;不準車輛帶泥出門,不準運渣車輛冒頂裝載、不準現場焚燒廢棄物等,做到文明施工。 (2)施工機械燃油廢氣 本項目施工過程中所用的大中型機械設備和運輸車輛中,主要以柴油、汽油為燃料。施工機械設備均會排放一定量的CO、NO2以及未完全燃燒的THC等廢氣,導致施工區域環境空氣質量下降。燃油尾氣的特點是排放量少,且屬間斷性無組織排放,加之施工場地較開闊,擴散條件良好。另外,運輸車輛禁止超載,使用優質燃料。施工機械和運輸車輛加強保養,使其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合理安排工序,使用優質燃料。項目所有運輸車輛均應按照《 (略) 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的規定要求,對機動車排氣污染情況進行定期檢驗,如果燃油廢氣無法達標排放,則需對其進行維修或淘汰。 1.2施工期廢水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廢水 項目施工廢水主要為施工機械設備、運輸車輛清洗廢水以及混凝土拌合廢水,主要含有SS和石油類污染物,廢水具有懸浮物濃度高、水量少、間歇集中排放的特點,機械設備清洗廢水若進入色曲將造成色曲水質惡化。 為了減小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清洗廢水、混凝土拌合廢水等施工廢水對色曲河水質的影響,環評提出了嚴禁施工廢水直接外排,需經隔油、沉淀池處理后,用于灑水降塵的措施: ①項目擬在分別在1#、2#施工場地地勢較低處設置3m3的隔油池1座,5m3的沉淀池1座,水力停留時間按最大于24h計,則其處理能力能夠滿足本項目施工廢水處理要求。施運輸車輛和施工機械設備沖洗廢水、混凝土和砂漿拌合廢水經統一收集處理后回用禁止外排,對地表水環境影響較??; ②合理控制施工范圍,在枯水期分段施工,施工方式采用圍堰施工,減少施工對河道的擾動,控制水體懸浮物含量; ③施工期加強管理,不得將棄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棄置在河道內,不得污染河流水質,影響河道行洪。 (2)生活污水 根據施工布置和工期安排,本項目施工期施工人員預計為30人,生活污水取100L/d計算,則日用水量約為3m3/d,生活污水排放系數按0.8計,則產生的污水量為2.4m3/d,本項目施工期為6個月,則產生的污水量為876m3。 生活廢水主要由施工人員產生,項目不設置施工營地,租用附近民房用于辦公,現有項目位于霍西鄉距離集鎮較近,施工人員多來自本地,食宿自行解決,施工人員生活污水均依托周邊民房既有的設施進行收集處理,定期清掏用于周邊林草施肥,無廢水外排至地表水體。 (3)圍堰基坑廢水 本工程基坑排水包括初期排水及經常性排水。工程涉水部分安排在枯水期開挖,對河流的影響有限。圍堰基坑排水來自用堰滲漏水和降水,會影響河水水質,枯水季節施工期間,基坑排水多數為滲漏水,基坑采用明溝排水系統,在基坑內坡側開挖截水溝,并相隔一定距離設置集水井,在基坑靜置沉淀后用水泵將基坑水抽排至基坑外,用于施工過程灑水降塵。根據基坑涌水量大小、基坑平面形狀及水泵的抽水能力,每隔20~40m設置一個集水井。集水井的直徑或寬度一般為0.6~1.0m,集水井的深度隨挖土加深而加深,要始終低于挖土面0.7~1.0m,井壁用竹、木等材料加固。當基坑挖至設計標高后,集水井底應低于坑底1~2m,并鋪設0.3m碎石濾水層,以免在抽水時將泥砂抽出,并防止坑底土被攪動。根據設計資料按照200m一段堤防施工最大日排水總量約 51m3/d,對應排水強度 2.12m3/h ,沉淀時間以12h計,集水井總容積為26m3能夠滿足要求。 評價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①明渠施工應嚴格控制在枯水期進行,嚴格按照分段施工進行,每個工段不宜超過200m,盡量減少項目基坑水排放量。 ②基坑水與生產廢水應嚴格分區收集處理,一般在通過靜置沉淀后回用于灑水降塵及施工過程用水,嚴禁基坑水中混入其它施工廢水、生活污水。 ③嚴禁施工期含油污水、機械沖洗廢水進入基坑內。 同時,施工導流結束后要求盡快拆除施工圍堰及配套排水溝、集水井,減少對水體的影響。 1.3施工期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根據本工程施工期噪聲影響預測結果,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從噪聲源、傳播途徑及敏感點防護三方面對施工期聲環境保護提出以下對策措施: (1)噪聲源降噪: ①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必須選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施工機具和運輸車輛,盡量選用低噪聲的施工機械和工藝。振動較大的固定機械設備應加裝減振機座,同時加強各類施工設備的維護和保養,保持其更好的運轉,以便從根本上降低噪聲源強。 ②合理設計運輸路線和運輸方案,協調好施工車輛通行的時間原輔材料、建筑垃圾運輸車輛主要集中在晝間,禁止夜間運輸,在途經路段附近有居民點路段時,應減速慢行、禁止鳴笛。 ③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夜間禁止施工。強噪聲的施工機械(例如振搗機)在夜間(22∶00-6∶00)應停止施工。對于距離施工場地及施工區域較近敏感點,在夜間應盡量不進行施工或安排低噪聲施工作業,同時采取降噪措施將施工噪聲對居民的影響減小到最低;若因特殊需要連續施工的,必須事前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并事先與受影響居民溝通,盡量取得居民的諒解; (2)傳播途徑隔聲 根據現場勘察,由于工程沿線兩側分布大量霍西鄉及勒柯存集中聚集點,項目施工區域距離各最近敏感點邊界約為10m;兩個施工場地周邊也分布有聲環境敏感點。因此要求本項目施工期間合理布置施工平面布置,施工平面布置圖詳見附圖。施工區域內將施工場地布置點設置于堤防工程HZ0+910m處(扎卡鋼橋下游)右岸及HZ1+920m左岸,西側、東側無村民住戶等環境敏感點分布,東側緊鄰色曲,2#施工場地北側、西側、南側無居民住戶,應將高噪聲設備布置于無村民住戶的一側,并在有敏感點一側設置不低于2.5m的隔聲圍擋,以減小施工噪聲對敏感點的不利影響。 1.4施工期固廢污染防治措施 本項目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來自于開挖產生的土石方、建筑垃圾、隔油池廢油、沉淀池沉渣、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等。 (1)土石方 本項目基礎開挖卵石料臨時放置于堤后的臨時物料堆場,工程砂卵石開挖料優先用于堤防回填,多余土方和砂卵石可用于堤后管理線范圍內低洼處回填、臨時堆料場場地平整等,剝離的表土臨時堆放與堆料場后期用于自身綠化或草地恢復利用。本項目不設置棄渣場,土石方能夠在工程區內挖填平衡,禁止土石方隨意外排。本環評要求:施工單位在進行開挖工作時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開挖、回填工作,盡量減少水土流失和揚塵對區域環境的污染影響。同時,要求施工單位對臨時堆場進行覆蓋塑料布,并修建擋土墻、排水溝,有效防止棄土被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土石方運輸車輛全封閉,嚴禁遺灑。 (2)建設垃圾 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建筑垃圾,如廢棄水泥混凝土塊、鋼筋、土石、木材等等。施工生產的廢料首先應考慮廢料的回收利用,對鋼筋、鋼板、木材等下角料可分類回收,交廢物收購站處理;對不能回收的建筑垃圾,如混凝土廢料、含磚、石、砂的雜土等應集中堆放,定時清運至當地當地政府指定渣場堆放,以免影響環境質量。 由于項目臨色曲施工,為降低施工過程中建筑垃圾對色曲不利環境影響,環評要求:臨時堆場四周設置圍擋、排水溝,表土臨時暫存區四周采用草袋裝土作臨時擋墻,攔擋在集中堆放的表層土邊緣,防止散土隨地表徑流流失,堆土面采取土工布遮蓋、磚石壓護,同時施工期間加強管理,嚴禁將施工棄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傾倒至色曲中。 (3)隔油池廢油、沉淀池沉渣 施工生產廢水經臨時施工場地內設置的隔油池處理后將會產生少量隔油池廢油,采取桶裝后由有資質單位處置;沉淀池沉渣定期打撈用于堤防工程回填。 (4)生活垃圾 施工期施工人員生活垃圾袋裝化后采取專人收集送至鄉鎮及村莊統一垃圾收集點,由環衛部門清運。 1.5施工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本環評要求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有關法規及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進行設計施工,并作好臨時棄土場的水土保持防護措施。施工期應按照“先擋護后挖填,分段施工,棄土壓實,排水先行,當年開挖,當年綠化”的原則,施工與綠化、排水溝等工程同時施工,做到邊使用、邊平整、邊綠化,合理安排施工時序,將土石方開挖等地表擾動較大的活動安排在少雨的旱季施工,積極落實相關水保措施。具體防治措施工程量如下。 主體工程區 由于施工區堤防開挖量相對較大,對地表擾動強,水土流失防治以工程措施為主。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進行土石方的開挖回填,開挖后材料臨時堆放在堤后臨時堆料場,臨時堆放的土石屬于松散堆積體,在降雨沖刷的作用下,極易產生水土流失,針對暫不擾動臨時土石方堆場腳底設置編織砂石袋擋土墻,堆放區設置排水溝,同時表面采用防雨布進行遮蓋,避免臨時堆場水土流失。主體工程施工結束后,對于堤防未進行混凝土硬化部分通過播撒當地常見的草籽進行綠化。 ①工程措施:表土回覆0.12萬m3(臨時放置于臨時堆料場)、排水溝4707m、在樁號HZ0+388處右岸和HZ1+617上游處左岸分別布置1處排水箱涵; ②植物措施:植草綠化1.22hm2。 ③臨時措施:密目網遮蓋4890m2。 施工場地 施工場地主要用來臨時堆放施工材料、拌合站混凝土攪拌、施工機械的臨時停放以及鋼筋等材料簡單加工,施工場地四周應設置臨時排水溝,施工場地地面采用碎石進行簡易硬化,施工結束后及時對施工影響進行跡地恢復,拆除地面臨時建筑,地面硬化碎石進行清理,播撒草籽進行植被恢復。 ①工程措施:表土剝離0.02萬m3、表土回覆0.01萬m3、土地清理0.20hm2; ②植物措施:撒草綠化0.20hm2; ③臨時措施:臨時排水溝163m、臨時沉沙池2座。 施工便道區 本項目主要在施工區利用河邊灘地高出施工枯期水面線,在灘地上修建施工臨時道路至各施工點,臨時公路主要是在河灘地上以砂卵石料壓實形成,河灘地本身滲透性強,周邊無匯水面,滲水性強,因此不再考慮臨時排水措施,占用草地的臨時公路施工結束后進行清理、平整及跡地恢復,不會對項目造成較大水土流失。 ①工程措施:表土剝離0.07萬m3、表土回覆0.12萬m3、土地整治1.2hm2; ②植物措施:撒草綠化1.2hm2; ③臨時措施:臨時排水溝1425m、臨時沉沙池2座。 臨時堆料場 臨時堆料場占地類型為草地及河灘地,其中草地滿足表土剝離的條件,剝離表土集中堆存于堆場范圍內。暫不回用的表土堆場腳底設置編織砂石袋擋土墻,堆放區設置排水溝,同時表面采用防雨布進行遮蓋,避免臨時堆場水土流失。主體工程施工結束后,對于堤防未進行混凝土硬化部分通過播撒當地常見的草籽進行綠化。 ①工程措施:表土剝離0.04萬m3、表土回覆0.08萬m3、土地整治0.803hm2; ②植物措施:撒草綠化0.803hm2; ③臨時措施:密目網遮蓋8537m2、臨時攔擋279m。 2)*生生態保護措施 ①對*生植物的保護措施:工程所在區域兩側主要分布為河灘地、草原及部分裸地。開工前,對施工范圍臨時設施的規劃要進行嚴格的審查,以達到既少占用地,又方便施工的目的。項目僅設置2個施工場地不設置施工營地以減少對草地的占用,臨時道路也盡量布置于堤防內側永久占地范圍內,用地有限選擇被覆蓋率較小的區域,植被破壞量較小,施工結束后及時對施工過程中臨時占地進行跡地恢復,因地制宜地采取撒播當地草籽對植被進行跡地恢復,草種的選擇以鄉土草種為主,其次為經多年種植并已適應當地環境的引進草種,如紫花苜蓿、披堿草、老芒麥、狗牙根等;施工場地臨時占地時間短,施工結束后因地制宜地選用當地植被進行跡地恢復,減小影響程度。禁止在占地區植被恢復時引入外來物種,確保原有生態系統穩定。同時,施工期加強對員職工教育,禁止亂砍亂伐,施工嚴禁攜帶火源,避免引起火災。本項目施工臨時占地面積小,施工結束后植被能夠得到有效恢復。因此本項目的實施對植被破壞較小,不會改變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②對*生動物的保護措施:對施工人員進行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施工人員的環保意識,優化施工工藝和施工時序安排,盡量減少施工開挖和降低施工噪聲,禁止施工人員捕食蛙類、蛇類、鳥類,減少對動物的驚擾,盡可能將工程施工對當地植被的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 ③工程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設計規定的及時將不能回用的建筑垃圾運往當地政府指定渣場,不允許將工程廢渣隨處亂倒,更不允許排入色曲河中;對臨時土石方堆場嚴格限制堆砌面積和高度,不得隨意擴大堆放范圍及破壞周圍河堤、植被。 (3)水生生態保護措施 ①水污染防治措施 本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通過設置圍堰導流,減少施工過程基礎開挖等對水生生物造成的影響。施工期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應加強環保監督,施工場地設置隔油池、沉淀池等處理設施,嚴禁施工廢水、生活廢水等排入色曲中。 ②施工降低噪聲和減小水體擾動措施 合理安排工期和高噪聲機械作業時間,并采取消聲、隔噪設施,嚴禁夜間施工,雖然主體工程分布魚類主要為齊口裂腹魚、石爬鮡類等魚類,這些魚類適應能力較強,時間長了能適應這個環境,但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漁業資源,應采取對難于避免的重噪音生產系統應遠離水域。因此,在基礎開挖、回填等過程中產生的噪聲、震動等會對色曲中魚類造成影響,魚類會遠離本項目所在河岸,但不會產生大規模的遷移,同時項目施工結束后會重新回到本項目所在河道。 ③主體工程圍堰施工避開魚類繁殖季節 本項目防洪堤主體工程主要施工時段為2月~5月。4月份工程影響河段水溫開始上升,4-7月份齊口裂腹魚等魚類開始進入產卵季節。因此,為避免工程涉水施工對主要魚類資源量補充的影響,要求本項目主體工程圍堰施工盡量集中在2-4月份,以避免在4-7月份進行;施工導流結束后應盡快拆除施工圍堰,圍堰拆除過程也應盡量縮短工期,減少對色曲水體的擾動,以期最大程度地保護魚類種質資源。 ④避免施工棄渣對魚類的影響 雖然本項目開挖土石方全部用于堤防主體工程回填,項目不設置渣場。但開挖的土石料臨時將堆放于兩側堤后方,項目已優化臨時堆場布局,盡量減少臨時堆場數量。為了防止本工程施工棄渣對水域環境的影響,環評要求在臨時堆料場嚴格按照要求采用編織袋圍擋進行攔截,對容易崩塌和滑坡的地方修建臨時護坡設施。最大程度地防止臨時堆料場的滑塌和崩塌,避免因水土流失的發生對本工程影響水域內魚類等水生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施工期間嚴禁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傾倒入色曲中。 ⑤施工期管理措施 加強施工人員的培訓,禁止捕魚等活動。施工單位主要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并主動參與到魚類資源保護的行列中來。并通過宣傳牌、標語等形式做好魚類資源保護的宣傳工作。沿工程影響河段的顯要處樹立廣告牌,圖文并茂地介紹珍稀水生保護動物的知識和保護措施,通過多種途徑的努力來增加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加強公眾行動的主動性和能力。 ⑥魚類增殖放流措施 魚類人工種群建立及增殖放流是目前有效保護魚類種質資源,增加魚類種群數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水利工程對魚類資源的不利影響。限于目前條件,人工增殖放流站通常只能在需保護的魚類中選擇具有價值的種類進行增殖和保護,通過人工繁殖、育種、放流以增殖特別需要保護的魚類資源、拯救物種,本環評建議選擇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因為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人工繁殖技術、苗種培育技術已成熟,并且可作為的主要放流對象,規格一般要在6-10cm左右,這樣的苗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在自然河流中存活率也較高。建議連續放流2年,時間選在每年的4~6月份。放流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作為資源補償。其中齊口裂腹魚和重口裂腹魚每年分別放流4000尾、5000尾。建議放流地點為霍西鄉下游色曲干流河段,并可根據以后的監測結果,適時調整放流區域。本環評建議施工結束后,建設單位委托技術單位或咨詢相關漁業部門編制專門的增殖放流技術方案后科學投放。 (4)臨時用地恢復措施 ①施工期管理 在工程施工前期,首先應規劃最小施工范圍,盡量減小植被受影響面積。這是有效降低受影響植物種類和植被面積的關鍵環節。在工程新增占地區域,應該根據地形劃定最小的施工作業區域,盡量選用裸地等植被覆蓋度較低的區域作為臨時用地,同時嚴禁施工人員和器械超出施工區域而對工地周邊的植被、植物物種造成破壞。施工場地及臨時堆料場四周應分別設置臨時排水溝,地面采用碎石進行簡易硬化;施工便道主要在施工區利用堤防內側河邊灘地高出施工枯期水面線,在灘地上修建施工臨時道路至各施工點,臨時施工便道主要是在河灘地上以砂卵石料壓實形成,河灘地本身滲透性強,周邊無匯水面,滲水性強,因此不再考慮臨時排水措施;通過在施工便道、施工場地、開挖料臨時堆料場等臨時施工區域應及時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危害。 ②施工活動結束后生態恢復 為了降低臨時工程占地造成的生態破壞及水土流失,按照“避讓-減緩-修復-補償”的原則,對無法避讓的各臨時占地(施工場地、臨時堆料場及施工便道)及周邊施工擾動影響區必須要進行跡地生態恢復。對確實不可避免的破壞,應按照“破壞多少,恢復多少”,“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需就地補償建設項目造成的植被破壞,補償量不得低于破壞量。即對施工場地、施工便道、臨時堆料場等臨時占地,竣工以后對建筑物進行拆除,再清理地表中的塊碎石和其他雜物,并對地表進行坑凹回填,整平改造,耕翻疏松機械碾壓后的土地,恢復利用進行跡地恢復。 由于施工結束正好處于雨季,適合草種的生長,因此施工完畢后對表土堆場區采取撒草綠化措施。植被恢復過程中,根據不同生態功能區的特征,選擇適當的淺根性鄉土植物作為綠化植物,如紫花苜蓿、披堿草、老芒麥、狗牙根等,盡量少用或不用外來物種進行植被恢復,以免帶來潛在的生態災難。具體恢復措施如下: 施工場地通過拆除地面臨時建筑,對地面硬化碎石進行清理,并播撒草籽進行植被恢復。草種應選擇適宜評價區自然環境條件、水土保持效果好的草種,應考慮選擇根系發達、耐貧瘠、耐干旱的草種,同時根據項目所在地環境要求,草本植物可以選擇紫花苜蓿、披堿草、老芒麥、狗牙根等植物,不僅起到與當地區域植被景觀相協調的作用同時可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減少生態風險。另外對施工場地周邊受到擾動的影響區域采用當地植被進行恢復,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因施工擾動收到破壞的原有植被,同時也具有景觀改善及優化生態環境質量的作用。施工結束后及時對施工便道占用的草地及裸地進行跡地恢復,播撒草籽進行植被恢復。本項目部分施工便道占用草地及裸地在進行填筑料清理、占地平整后,耕翻疏松機械碾壓后的土地并通過播撒草籽進行植被恢復。植被考慮選擇根系發達、耐貧瘠、耐干旱的草種,同時根據項目所在地環境要求,草本植物可以選擇紫花苜蓿、披堿草、老芒麥、狗牙根等植物,草種等級達到純度98%、凈度96%、發牙率95%,整個區域草種撒播密度為8g/m2,并且考慮5%的補植率,草種播撒后第二年六七月份查看植被恢復情況,若植被覆蓋率不能滿足要求需進行補種,要求臨時用地生態恢復不僅與當地區域植被景觀相協調,同時有利于減少生態風險。 1.6施工期對色曲不利影響的防治措施 ①項目不在施工區域內設置辦公、食宿等辦公設施,生活污水利用周邊民房已建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回用于林草地施肥;施工場地設置隔油池、沉淀池,施工產生的施工廢水經隔油、沉淀處理后全部回用施工過程,嚴禁廢水排入色曲。 ②項目基礎開挖土方全部回填不產生棄方,工程建設時產生建筑垃圾及時清運至當地政府指定統一渣場,不設置臨時棄渣場及棄土堆場,避免落入色曲。 ③項目分段施工,圍堰的外形應適應水流排泄大小不應壓縮流水斷面過多,堰身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使在施工中圍堰不致發生破裂、滑動或傾覆。且要求防水嚴密,應盡量采取措施防止或減少滲漏,以減輕排水工作,圍堰利用堤基開挖的渣料填筑,防滲采用復合土工膜配合編織袋裝土料防滲,圍堰內側開挖集水溝配合水泵抽出滲水。對圍堰外圍邊坡的沖刷和砌筑圍堰后引起的河床的沖刷均應有防護措施。 ④圍堰施工過程中,開挖土方采用邊開挖變回填的方式,主要用作后期場地平整及臨時用地的回填,盡量少堆存;開挖表土堆放于施工場地及臨時堆料場后期用作綠化覆土。臨時堆場要做好地面硬化、防滲,從而減少棄方對水環境的影響。 ⑤加強水上施工區域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色曲水生生態環境的污染。 ⑥施工期間,要加強水面巡視,如發現有異常,應及時報告相關管理部門處理。 本工程新建工程量小,圍堰枯水期施工工期較短,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對色曲環境影響較小。圍堰施工的影響隨著施工的結束而結束。 運營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本項目為防洪堤工程,運營期將主要發揮防洪功能。項目建成運營期間,主要污染物為河道中沉積的泥沙和人為產生的垃圾等,基本無其他污染物產生。項目營運期河道沉積的泥沙和垃圾由河道管理部門安排專人在每年的枯水期進行定期清理,清理的泥沙和垃圾經集中收集后運至當地政府指定渣場堆放。 |
剩余會員時長將自動延長
掃描添加客服微信
暫無歷史郵箱
使用微信掃一掃關注
“銷邦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