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臨 (略) 管委會相關部門、局屬有關單位:
《 (略) 水體清澈度提升技術指導意見(試行)》已經2025年3 (略) 長辦公會審議通過,現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
特此通知。
(略) (略)
2025年3月19日
(此件主動公開)
(略) (略) 2025年3月19日印發
(略) 水體清澈度提升技術指導意見
(試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踐行“ (略) ”理念,服務“美麗上海”建設,高質量推進水體清澈度提升試點工作,規范和指導試點建設,提高清澈度提升治理水平, (略) 河湖水體清澈度提升技術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治理,目標導向、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循序漸進”的原則。圍繞水體清澈度提升,統 (略) 與濕地修復整治,與各部門現有工作聯動推進,聚焦老百姓身邊的中小河道,科學確定治理目標任務,分區分類進行綜合施策。由點及面、集中連片,形成適合 (略) 水體清澈度提升的低碳、綠色、生態、經濟的技術體系和系統治理模式,打造水生態治理新質生產力,提升水體清澈度治理水平。
二、工作流 (略) 線
1. 精心組織試點篩選。清澈度提升試點應與各部門現有工作聯動推進,應依據《關 (略) 河湖水體清澈度提升試點方案的通知》(滬水務﹝2024﹞250號)和各類型試點的建設要求,應聚焦老百姓身邊的中小河湖水體。試點篩選應參照表1原則進行篩選。
表1 清澈度提升試點篩選原則
序號 | 分類 | 選點條件 |
1 | 必要條件 | 應選擇防汛除澇達標,沿河截污基本完成的河湖水體。 |
2 | 應選擇開展清澈度 (略) 域防汛除澇、引排調度無明顯負面影響的河湖水體。 | |
3 | 應選擇不承擔航運、農田灌排功能,非區域主要引排通道的河湖水體。 | |
4 | (略) 域內無泵站放江的河湖水體。 | |
5 | 優選條件 | 應 (略) 、村 (略) 、校園、 (略) 、公園及綠地、濕地等重要場所周邊濱水活動聚集、展示度較高的河湖水體。 |
6 | 應優先選擇已實施或計劃實施美麗鄉村、鄉村振興創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生態清潔小流域,新城綠環水脈,濱水空間開放,濱水岸線 (略) 域的河湖水體。 | |
7 | 應優先選擇有條件獨立調控水動力的水系。 | |
8 | 應優先選擇用地性質清晰,用地規劃明確,不存在違法違規用地的河湖水體及周 (略) 域 | |
9 | 應優先選擇可集中、連片實施清澈度提升的水系 | |
10 | 應優選飲用水水 (略) 內水體、美麗幸福河湖建設清單內水體。 |
注:必要條件是清澈度試點篩選的必要條件;優先條件是優先選擇具備這些條件的河湖試點開展清澈度提升試點建設。
2. 高度重視調查分析。試點建設前應收集調 (略) 域及周邊的自然地理、社會環境、水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方面的基礎資料及相關規劃資料,同時應收 (略) 域涉水管理、養護管理、跟蹤監測等相關規章制度方面的資料。水文水資源重點調 (略) 域河道水系的水位、水深、流速、流向、槽蓄量、水下地形、主要水利控制構筑物、引排調度模式;水環境重點調查涵蓋汛期、非汛期及不同季節的懸浮物含量、浮游植物種類和密度、溶解性有機物含量等指標;水生態重點調查水生植物種類組成、分布面積,底棲動物及魚類的種類組成和數量,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及分布。
應在詳盡調查的基礎上開展河湖清澈度現狀診斷分析, (略) 域引排調度,分析外水輸入、區域內部產生、排水輸出的致濁物質量,算清“水賬”, (略) 域引排調度對泥沙沉降及再懸浮的影響,分析河湖水體的水生動植物等生態因子對水體清澈度的影響,識別主要致濁因子,按照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系統治理的原則確定清澈度提升的主要策略。
3. 合理確定目標任務。 (略) 域的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特點,根據水土資源管控的約束性條件和診斷分析結果,以構建健康穩定可持續水生態系統為總體目標,提出水質、清澈度具體目標(其中清澈度相關指標可選取透明度、濁度、懸浮物、藻類密度或葉綠素a含量等),并明確試點建設的具體任務。
4. 科學謀 (略) 。應在綜 (略) 域自然沉降、水流條件、調度模式等基礎上,結合診斷分析情況,進行規模論證。規模論證需結合相關研究、現場觀測、數值模擬、小試模擬等技術方法,開展定量化論證,相關措施的設置和規模需分析論證說明其實施必要性,論證水質和清澈度等相關目標的可達性。應結 (略) 劃與規劃,統籌考 (略) 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及生態需求, (略) 域水文水資源特征、河湖生態功能定位以及水土資源管控要求,對應診斷分析的主要脅迫因子和成因,從工程措 (略) 、實施時序等方面提 (略) 。
5.精細組織建設施工。試點建設施工前應編制詳盡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應選擇具有專業經驗的施工單位,遵循生態學規律和生物衡,構建共生、和諧、健康的水生生態系統。
圖2 (略)
四、技術體系
根據上海及 (略) 的工程實例調研,上海河湖水體清澈度提升主要技術措施可歸結為隔離、治污、凈化、調控和養護五類。
1. 隔離。主要指通過工程措施將治理水體進行隔離,控制內外部水體交換、降低風浪擾動、減緩水體流速、減少外部因素干擾,一般可分為硬隔離、軟隔離。隔離措施 (略) 域防汛除澇安全,滿足《 (略) 防汛條例》《 (略) 河道管理條例》等行業管理要求和水利規劃、引排調度需求。
硬隔離主要通過閘、壩、堰等設施隔離水體,實現水體清澈度提升,一般包括臨時圍堰、溢流堰、活動堰、生態透水壩等。臨時圍堰需充分考慮汛期排澇工況, (略) 域排澇能力,確保排澇安全;溢流堰、活動堰等永久性硬隔離水利構筑物應盡量利用現有設施;生態透水壩除控制內外部水體交換的功能外,還具有過濾、吸附凈化功能。新建硬隔離設施需與水利、水務規劃相符,在 (略) 防汛除澇安全,對流域汛期引排調度無不利影響的條件下設置。
軟隔離主要發揮緩沖、消能、攔截、導流等作用,一般包括生態圍隔、生態濾床、植物消浪帶等。生態圍隔可分為不透水軟圍隔和透水軟圍隔。不透水軟圍隔主要是HDPE等材質軟圍隔,主要適用于隔離內外部水體交換或內部水體導流等場景,宜配套設置可升降措施,以便汛期排澇和養護船只通過。透水軟圍隔具體規格以1平方英寸內的孔洞數量為主(目),40目以下軟圍隔主要用于攔截漂浮垃圾,40目-80目一般用于攔截浮游植物、較大粒徑的懸浮泥沙,80目以上一般用于前置攔截凈化,但微生物膜附著后,其透水性會大幅下降。生態濾床為生態浮床、生態透水軟圍隔、生態填料組合工藝,適用于前置攔截凈化,主要凈化工藝環節為生態填料,填料可選擇火山石、沸石、爐渣、貝類、螺類、生物繩等。
2. 治污。清澈度提升試點應在城建、水務、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基本完成控源截污的基礎上開展,以下治理技術重點聚焦清澈度提升需求,進一步針對試點水體周邊的點源、面源、內源污染進行系統治理。
點源治理重點針對分散式生 (略) 理設施排口、雨水排口、農田排口等展開治理。分散式生 (略) 理設施排口,一般采用生態凈化屏障、濕地凈化、穩定塘等技術。雨水 (略) 理,一般重點針對初期雨水,可采用尾水濕地、生態化排口改造等技術。針對農田排口,一般集中于氮磷去除以及水體降濁,常用的技術有三池兩壩、旋流沉砂池等。
面源治理重點針對散排污水、地表徑流和農田面源展開治理。針對散排污水,一般可采用截污納管、穩定塘、濱岸緩沖帶等技術。針對地表徑流,一般采用濱岸緩沖帶、生物滯留塘、海綿措施等技術。針對農田面源,一般依據農田建設條件,選擇采用生態溝渠、高效除磷模塊等技術。
內源治理應重點是針對河湖水體自身的污染,一般對水體底部淤 (略) 理,常用原位治理或異位治理措施。原位底質改良治理技術一般包括原位覆蓋、原位鈍化、生物修復。 (略) 理技術主要為清淤疏浚技術。
點、面、內源相關措施應參照《人工濕 (略) 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5)、《污 (略) 理工程技術規程》(CJJ/T 54)、《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指南》《 (略) (略) 規劃建設管理辦法》(滬住建規范〔2023〕11號)、《 (略) 建設技術指南》《湖泊河流環保疏浚工程技術指南》《疏浚與吹填工程技術規范》(SL17)等相關標準規范開展規劃、設計、建設,以上標準規范均應以最新有效版本為準。
3. 凈化。主要指通過生態的技術手段對水體進行過濾凈化,實現水體中污染物去除的目的。技術措施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凈化、水生動物凈化、曝氣凈化,以及其他生態凈化技術。
水生植物凈化一般包括挺水植物群落構建、沉水植物群落構建、浮葉植物群落構建技術,具體種類可根據凈化需求及試點的景觀風貌進行選擇,應優先選用鄉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種植時根據相應物種特性,適當采取防擴散措施,如采用盆栽、設置定植樁等。挺水植物一般適宜水深條件為0-100厘米,浮葉植物一般適宜水深為20-150厘米,沉水植物適宜水深一般為30-200厘米。水生植物凈化前應適度評估河湖底質生境,沉水植物可種植水深一般為水體透明度的1-1.5倍,必要時應開展底質改良和生境營造,為水生植物群落構建提供基礎條件。水生植物凈化設計時應避免水生植物全覆蓋,其覆蓋率以30%-60%為宜, (略) 常見水生植物種類及生長特性見附表3。
水生動物凈化一般包括浮游動物凈化、底棲動物凈化、生物操縱。浮游動物凈化主要投放大型枝角類浮游動物,通過浮游動物攝食浮游植物提升水體透明度。底棲動物凈化一般為投放貝類、螺類、青蝦類,通過底棲動物的濾食、刮食來去除水體懸浮物。生物操縱可采用鰱魚、鳙魚來控制浮游植物群落,也可通過投放烏鱧、鱸魚、鱖魚等掠食性魚類控制食草、雜食性魚類數量,不宜大量投放鯉魚、草魚等種類。
曝氣凈化一般包括跌水曝氣、機械曝氣。其他生態凈化技術有前置庫、生態浮床技術、人 (略) 凈化等。
4. 調控。主要通過水系調度以及設備調控水體水位、流量、流向,構建水位適宜、動靜相宜、有序流動 (略) ,改善末梢水體 (略) 域的水動力條件。一 (略) 域水動力調控、局部動力調控。
區域動力調控一般包括泵閘調度、生態補水等技術,動力調控后,主要過水通道流速需結合現場觀測、數值模型等技術方法,將流速控制在適宜范圍,避免流速過大造成水體底泥再懸浮。
局部動力調控主要目的為改善 (略) 域流態、避免溶解氧不足、藻類聚集。一般包括循環活水、推流活水、曝氣等技術,調控后溶解氧含量應不低于3毫克/升。
5. 養護。指對水體環境或相關設施、技術采取持續、系統的維護和管理措施,以確保其長期穩定地發揮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功能效益。一般包括水生植物養護、水生動物養護、設施設備養護、應急措施和跟蹤監測。
養護工作應選擇具有生態、水務等養護資質或經驗的專業單位執行。應根據不同水生植物的生長特性與生境打造需求,差異化養護水生植物,及時修剪、收割及補種,保護優勢物種,同時注重岸坡植物養護和水面保潔情況。應定期開展水生動物群落結構調查,及時通過捕撈、投放等措施調整魚類、底棲等動物群落狀態。養護過程中應按照“預防為主,聯合治理”的理念,提高養護在生態系統中的能效。應針對已經完成建設的試點開展透明度、濁度、色度、懸浮物及常規水質指標與水生動植物生態指標的跟蹤監測,適時復核評估水生態系統狀況,必要時通過收割、補種、捕撈、增殖放流等措施,確保水生態系統健康穩定。鼓勵采用新型智能化、精細化的養護措施, (略) 、無人養護設備等。
五、分類技術指引
1. 水體分類。清澈度提升試點聚焦老百姓身邊的中小河道, (略) 以不承擔引排、通航 (略) 級及以下河道為主, (略) 以非骨干河道的鎮、村級河道為主。
針對上述水體,依據水體類型、連通情況,可將清澈度提升的目標水體分為封閉水體、一端連通河道、開放河道、 (略) 、湖泊水體等5類,其中一端連通河道、開放河道、 (略) 、湖泊水體按照人工調控情況,可進一步細化為設控、不設控水體。
封閉水體是指水體兩端與周邊水系均不自然連通的水體,主要以小微水體、社區及公園景觀水體為主。
一端連通河道,是指僅一端與外河自然連通或受水利設施控制連通的河道。
開放河道,是指河道兩端與外河自然連通或受水利設施控制連通的河道。
(略) ,是 (略) 域范圍內的連片水系。
湖泊水體,是指納入上海河湖報告的湖泊水體。
不設控水體是指與外河連通端無水利控制設施,可與外河自由交換的水體;設控水體是指與外河連通端有人工水利控制設施的河道。
2. 技術指引。各類水體清澈度提升優先采用本指引提出的成熟度較高技術, (略) 使用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新設備,上述“四新”技術使用應開展必要的試驗和效果測試。各類水體的推薦技術指引如附表1所示。
六、試點建設要點
1. 水美村莊試點。以生態清潔小流域和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為支撐,重點圍繞老百姓身邊村莊段河道,水域岸線同治、集中連片推進,恢復和維護鄉村濕地生態功能,打造環境優美、群眾滿意、人水和諧的農村人居環境。
試點應 (略) 部區域的農村地表徑流、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態凈化,河道風貌應與村落文化特色、景觀風貌相協調,植物群落搭配應整體以郊野型,維護需求低的種類為主。避免使用高維護需求的設施設備。
2. (略) 試點。 (略) 范圍內河湖及其周邊濱水空間建設為主體,聚焦濱水親水休憩空間營造、水生態系統修復、水生態價值實現,恢 (略) 自然生境,打造品質優良、岸綠景美、人水和 (略) 人居環境。
試點主要服務 (略) (略) 社區居民生活,需 (略) 建設 (略) 部區域的地表徑流,強化雨污混錯接改造、排口生態化改造等技術以加強泵站放江污染隔離,還應重點聚焦濱水空間開放、沿河步道貫通和親水設施完善,構建宜居、宜業、宜樂、宜游人水 (略) 。
3. 水美公園試點。以環城生態公園帶和千座公園為抓手,結合外環綠帶功能提升、楔形綠地和新城綠環建設,促進林地、田地、水系、濕地等生態空間組合,打造水岸聯動、功能復合、適宜親水的優良生態公園水體。
試 (略) 生態系統重要的生態系統節點或廊道,應結合公園游憩、景觀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需求開展試點建設。
4. 滬派水 (略) 域試點。以《滬派江南特色村落風貌保護傳承專項規劃》為指引,保護和傳承好上海水鄉特色的自然肌理,集中連片推進水鄉河湖清澈度提升,促進“灘水田林湖草蕩”藍綠空間和諧共生,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閑休憩空間。
試點應 (略) 部區域的農村地表徑流、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態凈化,深入開展風貌識別、歷史溯源和生態基底分析,錨固藍綠空間,遵循肌理特征,以低干擾、近自然的方式實施微改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5. 水體保 (略) 域試點。主要包括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 (略)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重 (略) 、上海國際旅 (略) 、飲用水水 (略) 等周邊水域,保護和恢復水生態系統,提升河湖水體清澈度,提供優質生態產品。
(略) 域水體因河制宜,進一步完善水生態系統,推薦利用智能化設備、數字孿生、 (略) 等創新技術,提升河湖水體養護精細化水平和養護效率。
6. “水美+”試點建設。后續提出的“水美+”試點建設的清澈度提升技術可參照本意見技術指引執行。
七、保障措施
各試點應積極整合涉農、水利、鄉村振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央水污染防治等各類資金,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其中;應分級分類施策,根據不同河流特點、行業導 (略) 域污染源和調度管控狀況,選擇低碳綠色生態的治理模式;應加強長效養護,創新養護技術,應對青苔突發等問題,定期生態監測并適時人工干預;應注重總結提升,及時梳理經驗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技術模式、驗收標準、管護要求等規范性文件,以典型示范帶動整體提升。
附表1 分類水體技術指引
序號 | 技術 類型 | 技術名稱 | 封閉 水體 | 一端連通河道 | 開放河道 | (略) | 湖泊 | |||||
設控 | 不設控 | 設控 | 不設控 | 設控 | 不設控 | 設控 | 不設控 | |||||
1 | 隔離 | 硬隔離 | 臨時圍堰 | / | / | ? | / | ? | / | ? | / | ? |
2 | 溢流堰 | / | / | ? | / | ? | / | ? | / | ? | ||
3 | 活動堰 | / | / | ? | / | ? | / | ? | / | ? | ||
4 | 生態透水壩 | / | / | ? | / | ? | / | ? | / | ? | ||
5 | 軟隔離 | 生態圍隔 | / | ? | ? | ? | ? | ? | ? | ? | ? | |
6 | 生態濾床 | / | ? | ? | ? | ? | ? | ? | ? | ? | ||
7 | 植物消浪帶 | / | ? | ? | ? | ? | ? | ? | ? | ? | ||
8 | 治污 | 點源治理 | 凈水屏障 | ? | ? | ? | ? | ? | ? | ? | ? | ? |
9 | 濕地凈化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穩定塘 | ? | ? | ? | ? | ? | ? | ? | ? | ? | ||
11 | 生態化排口改造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三池兩壩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旋流沉砂池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面源治理 | 截污納管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穩定塘/生物滯留塘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濱岸緩沖帶 | ● | ● | ● | ● | ● | ● | ● | ● | ● | ||
17 | 海綿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 ||
18 | 生態溝渠 | ? | ? | ? | ? | ? | ? | ? | ? | ? | ||
19 | 高效除磷模塊 | ? | ? | ? | ? | ? | ? | ? | ? | ? | ||
20 | 內源治理 | 原位覆蓋 | ? | ? | ? | ? | ? | ? | ? | ? | ? | |
21 | 原位鈍化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生物修復 | ? | ? | ? | ? | ? | ? | ? | ? | ? | ||
23 | 清淤疏浚 | ? | ? | ? | ? | ? | ? | ? | ? | ? | ||
24 | 凈化 | 水生植物凈化 | 挺水植物群落構建 | ● | ● | ● | ● | ● | ● | ● | ● | ● |
25 | 沉水植物群落構建 | ● | ● | ● | ● | ● | ● | ● | ● | ● | ||
26 | 浮葉植物群落構建 | ● | ● | ● | ● | ● | ● | ● | ● | ● | ||
27 | 生境營造 | ? | ? | ? | ? | ? | ? | ? | ? | ? | ||
28 | 水生動物凈化 | 浮游動物凈化 | ? | ? | ? | ? | ? | ? | ? | ? | ? | |
29 | 底棲動物凈化 | ● | ● | ● | ● | ● | ● | ● | ● | ● | ||
30 | 生物操縱 | ● | ● | ● | ● | ● | ● | ● | ● | ● | ||
31 | 曝氣凈化 | 跌水曝氣 | ? | ? | ? | ? | ? | ? | ? | ? | ? | |
32 | 機械曝氣 | ? | ? | ? | ? | ? | ? | ? | ? | ? | ||
33 | 鼓風曝氣 | ? | ? | ? | ? | ? | ? | ? | ? | ? | ||
34 | 其他生態凈化技術 | 前置庫 | ? | ? | ? | ? | ? | ● | ● | ● | ● | |
35 | 生態浮床技術 | ? | ? | ? | ? | ? | ? | ? | ? | ? | ||
36 | 旁路凈化 | ? | ? | ? | ? | ? | ? | ? | ? | ? | ||
37 | 調控 | 區域動力調控 | 泵閘調度 | / | ? | / | ? | / | ● | ● | ● | / |
38 | 生態補水 | / | ? | ? | ? | ? | ● | ● | ● | ? | ||
39 | 活動堰 | / | ? | ? | ? | ? | ? | ? | ? | ? | ||
40 | 局部動力調控 | 循環活水 | ? | ? | ? | ? | ? | ? | ? | ? | ? | |
41 | 推流活水 | ? | ? | ? | ? | ? | ? | ? | ? | ? | ||
42 | 曝氣增氧 | ? | ? | ? | ? | ? | ? | ? | ? | ? | ||
43 | 涌浪機 | / | / | / | / | / | / | / | ? | ? | ||
44 | 養護 | 水生植物養護 | 打撈、收割 | ● | ● | ● | ● | ● | ● | ● | ● | ● |
45 | 病蟲害防治 | ● | ● | ● | ● | ● | ● | ● | ● | ● | ||
46 | 風險物種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47 | 水生動物養護 | 群落結構調控 | ● | ● | ● | ● | ● | ● | ● | ● | ● | |
48 | 病蟲害防治 | ● | ● | ● | ● | ● | ● | ● | ● | ● | ||
49 | 風險物種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50 | 設施設備養護 | 設施設備檢修養護 | ● | ● | ● | ● | ● | ● | ● | ● | ● | |
51 | 設施設備管理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52 | 應急措施 | 藻類突發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53 | 水質異常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54 | 水力調度 | / | ? | ? | ? | ? | ? | ? | ? | ? | ||
55 | 非目 (略) 理 | ● | ● | ● | ● | ● | ● | ● | ● | ● | ||
56 | 極端氣象應對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
備注:●代表推薦采取措施;?代表可據實際需求采取的措施;/代表不推薦采取的措施。
附表2 清澈度提升技術措施表
序號 | 技術 體系 | 技術類型 | 技術名稱 | 技術特點 | 適用條件 |
1 | 隔離 | 硬隔離 | 臨時圍堰 | 用于擋水的臨時建筑物,限制外圍濁水交換。 | 適用于水體臨時隔離。 |
2 | 溢流堰 | 用于擋水、保持水位,在汛期或高水位可以溢流排水的固定堰。 | 適用于有排澇需求,且需隔離外水的工況。 | ||
3 | 活動堰 | 用于變化調節水位的堰。常見型式有翻板閘式溢流堰、橡膠壩溢流堰、裝配式溢流堰。 | 適用于有排澇需求,且需靈活調節水位、流量、流速的工況。 | ||
4 | 生態透水壩 | 用于實現減緩水流,并保持一定水體交換的生態礫石透水壩體。 | 適用于需前置過濾、減緩流速的工況。 | ||
5 | 軟隔離 | 生態圍隔 | 通過軟質材料隔離水體,常見型式有生態軟圍隔、 (略) 、生態凈水屏障。 | 適用于臨時隔離外水、預留排水通道、隔離污染等工況。 | |
6 | 生態濾床 | 利用生物填料及其所附著生物膜,對水體進行阻隔凈化,一般搭配生態浮床使用。 | 適用于開放水體需減緩水體交換、流速并具有一定前置凈化作用的工況。 | ||
7 | 植物消浪帶 | 利用水生植物,削減河湖風浪擾動。 | 適用于水 (略) 域的消浪、固土。 | ||
8 | 治污 | 點源治理 | 凈水屏障 | 隔離和凈化排口排水,可在排口外構 (略) 域,延長排口排水的水力停留時間,強化凈化。 | 適用于水體沿線排口的攔截和凈化。 |
9 | 濕地凈化 | 通過濕地的沉淀過濾、生物凈化等功能削減污染物,提升清澈度。包括表流濕地、(水平/垂直)潛流濕地。 | 適用于分散式生 (略) 理設施及入河排口 (略) 理。 | ||
10 | 穩定塘 | 用于收集排口水體集中進行生態化深度治理。包括好氧塘、厭氧塘、兼性塘。 | 適用于農田面源污染排水水體前的生態強化凈化。 | ||
11 | 生態化排口改造 | 生態化改造雨水排口,減少對受納水體污染。如排口凈化槽。 | 適用于水體沿線排口的攔截和凈化。 | ||
12 | 三池兩壩 | 通過沉淀、過濾、生態凈 (略) 理水產養殖高濁度水體。 | 適用于水產養殖尾水排入河道前的凈化。 | ||
13 | 旋流沉砂池 | 用于懸浮物質的分離沉淀的設施。 | 適用 (略) 域農田排口污染削減。 | ||
14 | 面源治理 | 截污納管 | 通過新建截污管道系統收集污 (略) 理。 | 適用于水體周邊散排污水治理。 | |
15 | 穩定塘/生物滯留塘 | (略) 域內散排水體,沉淀、過濾、吸附、生物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及高濁物質。 | 適用于農田面源污染排水水體前的生態強化凈化。 | ||
16 | 濱岸緩沖帶 | 通過植被帶過濾徑流,保護河、湖岸坡穩定。又名生態緩沖帶。 | 適用于水體沿岸地表徑流攔截。 | ||
17 | 海綿措施 | 下滲過濾顆粒物、生物凈化水體中污染物等。如植草溝、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 | 適用 (略) (略) 面源污染削減。 | ||
18 | 生態溝渠 | 農田退水傳輸過程中水體的凈化吸附。 | 適用于農田面源污染過程攔截。 | ||
19 | 高效除磷模塊 | 沉淀、吸附、生物吸收氮磷物質及懸浮物質。 | 適用于農田面源污染入河排口前的末端攔截。 | ||
20 | 內源治理 | 原位覆蓋 | 隔離底泥與環境直接接觸,減少底泥中污染物的釋放。 | 適用于不具備清淤疏浚,底泥污染較輕且過流能力能夠滿足排澇需求的河道水體、湖泊水體 | |
21 | 原位鈍化 | 改變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降低污染物活性,減少釋放污染的過程。可采用氧化等方式。 | |||
22 | 生物修復 | 通過水生植物或微生物,降解轉化底泥中有機、氮磷等污染物,降低水體富營養化風險,提高水體清澈度。 | |||
23 | 清淤疏浚 | 直接清除表層淤泥,控制底泥污染物擴散及再懸浮。 | 適用于淤積嚴重,有條件 (略) 置底泥的水體。 | ||
24 | 凈化 | 水生植物凈化 | 挺水植物群落構建 | 種植于岸邊0.5m水深內水 (略) 。攔截、過濾、吸附入河、湖懸浮泥沙,根系凈化水體污染。 | 適用于需要通過構建穩定水生植物群落來凈化水質、提升清澈度的水體。 |
25 | 沉水植物群落構建 | 種植于1.5m左右較深的開闊水域。深度凈化水體,控制底泥懸浮,氮、磷、重金屬去除。 | |||
26 | 浮葉植物群落構建 | 根系生長在水底泥中,葉片漂浮于水面。良好的浮葉植物群體可緩解水體擾動, (略) 域水體。 | |||
27 | 生境營造 | 對河湖底質進行改良,為水生植物生長塑造適宜水深條件,并為魚類繁殖、大型底棲動物提供生境。 | 適用于底質條件較差,需通過生境塑造來恢復水生植物群落的水體。 | ||
28 | 水生動物凈化 | 浮游動物凈化 | 浮游動物的攝食、代謝過程,實現水體的凈化過程。 | 適用于施工前期或應急提升水體透明度的工況。 | |
29 | 底棲動物凈化 | 通過底棲動物對部分微生物、藻類的攝食調控,降低水體富營養化風險,促進植物生長。 | 適用于已開展水生植物凈化的水體,結合生物操縱構建穩定生態系統,強化清澈度提升效果的水體。 | ||
30 | 生物操縱 | 通過控制魚群或軟體動物群落結構,直接或間接提升水體中動物對藻類的攝食效率,提高水體清澈度,改善水質。包括經典/非經典生物操縱。 | |||
31 | 曝氣凈化 | 跌水曝氣 | 通過自然跌差復氧,降低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 | 適用于封閉水體及其他水體 (略) 域增氧曝氣。 | |
32 | 機械曝氣 | 通過機械設備控制水體拋灑、提升,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 | |||
33 | 鼓風曝氣 | 壓縮空氣曝氣,凈 (略) 污染,提升自凈效率,促進水體清澈度提升。 | |||
34 | 其他生態凈化技術 | 前置庫 | 入河湖水體的前置沉淀、凈化設施,降低受納水體污染負荷。 | (略) (略) 、湖泊的前 (略) 理。 | |
35 | 生態浮床技術 | 局部水體的降濁,包括生態浮床(島)、綠毯、浮動濕地。 | 適用于水體的原 (略) 理,也可用作前置緩沖凈化。 | ||
36 | 旁路凈化 | 用于水體 (略) 理,單獨采用生態技術進行降濁、凈化后重新匯入原水體。 | 適用于試點周邊具有用地條件,需要較穩定的清水補給,且建設要求較高的水體。 | ||
37 | 調控 | 區域動力調控 | 泵閘調度 | 控制泵閘的啟閉、流量調節 (略) 水位,實現水體交換, (略) 域性污染、清澈度過低的風險。 | (略) (略) 和湖泊調度優化,調節水位、流速、流量,結合生態凈化提升清澈度。 |
38 | 生態補水 | 增加水體的清水量,降低污染物濃度,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 | 適用于需要通過凈化設備提供清水補給的工況,適用 (略) 域水系保障等清澈度要 (略) 域。 | ||
39 | 活動堰 | 調節活動堰改變溢流條件水位。包含翻板閘式溢流堰、橡膠壩溢流堰、裝配式溢流堰。 | (略) (略) 和湖泊調度優化,可結合活動堰,調節水位、流速、流量。 | ||
40 | 局部動力調控 | 循環活水 | 通過工程措施實現水系循環, (略) 部水動力情況。 | 適用于緩滯流水體的水動力改善和增氧曝氣。 | |
41 | 推流活水 | (略) 部水動力,提升水體自凈功能。 | |||
42 | 曝氣增氧 | 通過不同曝氣方式促進水動力的變化,實現水體溶解氧的提升與水系調控。 | |||
43 | 涌浪機 | 打破水體分層,促進水體上下層的混合,改變水體滯緩現象,提升水體動力。 | 適用于湖泊水體 (略) 域水動力改善和增氧曝氣。 | ||
44 | 養護 | 水生植物養護 | 水生植物收割 | 根據季節與植物特性定期開展修剪、收割工作。 | / |
45 | 水生植物病蟲害 | 消除或減少病蟲害對水生植物生長的影響。 | / | ||
46 | 風險物種控制 | 通過調整水位、水體清澈度等措施,保持植物良好生長。 | / | ||
47 | 水生動物養護 | 水生動物群落結構調控 | 通過調查魚類、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合理調整群落狀態,避免引起生態系統失調。 | / | |
48 | 水生動物病蟲害 | 控制鯉水腫病、爛鰓病、腸炎病、打印病和水霉病等。 | / | ||
49 | 風險物種控制 | 控制入侵物種,控制私自放生現象等。 | / | ||
50 | 設施設備養護 | 設施設備檢修養護 | 建立設備檢修、養護工作臺賬,根據水質情況及時啟閉設備或調整設備運行參數。 | / | |
51 | 設施設備管理制度 | 嚴格落實相關管理養護制度,制定設施設備操作手冊。 | / | ||
52 | 應急措施 | 藻類突發控制 | 人工或機械打撈清除,必要時投放通過安全評價的微生物制劑或者生態藥劑進行治理。 | / | |
53 | 水質異常控制 | 臨時封堵或者攔截;采取針對性生態措施改善水質;必要時投放生態藥劑應急凈化。 | / | ||
54 | 水力調度 | 結合水利設施采取必要的水力 (略) 理措施,根據需要調控閘、泵、堰運行狀態,配合臨時加固等應急措施。 | / | ||
55 | 非目 (略) 理 | 發現非目標物種及時清除,阻斷傳播,控制蔓延。對重大入侵種造成的生 (略) 域及時修復。 | / | ||
56 | 極端氣象應對措施 | 根據氣象極端程度,緊急收割、修剪部分植物;及時對水利設施應急檢查,保證排口及水位調控系統正常運行。 | / |
附表3 (略) 水生植物種植推薦表
序號 | 植物類型 | 名稱 | 拉(略)學名 | 種植適宜水深(m) | 生長特性 | 種植方式 | 圖片 |
1 | 挺水植物 | 蘆葦 | Phragmitesaustralis | 0-0.4 | 生長季節:2-12 月 栽種季節:3-10月 栽種密度:5-10 芽/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2 | 香蒲 | Typhaorientalis | 0-0.4 | 生長季節:2-12 月 栽種季節:3-9 月 栽種密度:3-5 芽/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3 | 菖蒲 | Acoruscalamus | 0-0.35 | 生長季節:2-12 月 栽種季節:3-10 月 栽種密度:3-5 株/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4 | 水蔥 | 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 | 0-0.4 | 生長季節:2-12 月 栽種季節:3-10 月 栽種密度:3-5 芽/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5 | 千屈菜 | Lythrum salicaria | 0-0.35 | 生長季節:2-12 月 栽種季節:3-10 月 栽種密度:5-10 芽/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6 | 鳶尾 | Iris tectorum | 0-0.35 | 生長季節:全年 栽種季節:2-12月 栽種密度:3-5 株/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7 | 美人蕉 | Canna indica | 0-0.2 | 生長季節:2-12 月 栽種季節:4-10 月 栽種密度:3-5 株/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8 | 荷花 | Nelumbo nucifera | 0.1-1 | 生長季節:2-10 月 栽種季節:3-4 月 栽種密度:3-5 芽/叢,3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9 | 旱傘草 | Cyperus involucratus | 0-0.3 | 生長季節:2-12 月 栽種季節:4-9 月 栽種密度:3-5 芽/叢,9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10 | 黃菖蒲 | Iris pseudacorus | 0-0.3 | 生長季節:2-12 月 栽種季節:2-11 月 栽種密度:3-5 株/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11 | 梭魚草 | Pontederia cordata | 0-0.3 | 生長季節:2-12 月 栽種季節:3-10 月 栽種密度:3-5 株/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12 | 慈姑 | Sagittaria trifolia | 0-0.3 | 生長季節:2-10 月 栽種季節:4-9 月 栽種密度:3-5 芽/叢, 9-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13 | 花葉蘆竹 | 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 | 0-0.3 | 生長季節:3-11 月 栽種季節:3-10 月 栽種密度:4-6芽/叢,12-16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14 | 澤瀉 |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 0-0.3 | 生長季節:6-12月 栽種季節:3-10月 栽種密度:16-25株/m2 | △播種 √全株 ×扦插 |
| |
15 | 沉水植物 | 矮生苦草 | Vallisneria natans | 0.3-1.5 | 生長季節:全年 栽種季節:4-9月 栽種密度:8-10 芽/叢, 16-25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16 | 刺苦草 | Vallisneria spinulosa | 0.3-1.5 | 生長季節:3-11 月 栽種季節:4-9 月 栽種密度:8-10 芽/叢, 16-25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17 | 黑藻 | Hydrilla verticillata | 0.3-2 | 生長季節:4-10 月 栽種季節:4-9 月 栽種密度:8-10 芽/叢, 16-25 叢/m2 | √休眠芽 √分株 √扦插 |
| |
18 | 金魚藻 | Ceratophyllum demersum | 0.3-2 | 生長季節:4-10 月 栽種季節:4-10 月 栽種密度:8-10 芽/叢, 16-25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19 | 馬來眼子菜 | Potamogeton wrightii | 0.3-2 | 生長季節:全年 栽種季節:4-10 月 栽種密度:8-10 芽/叢, 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20 | 微齒眼子菜 | Potamogeton maackianus | 0.3-2 | 生長季節:全年 栽種季節:4-10 月 栽種密度:8-10 芽/叢, 16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21 | 菹草 | Potamogeton crispus | 0.3-2.0 | 生長季節:12-5 月 栽種季節:12-5 月 栽種密度:8-10 芽/叢, 16-25 叢/m2 | √休眠芽 √分株 □扦插 |
| |
22 | 穗狀狐尾藻 | Myriophyllum spicatum | 0.3-2.0 | 生長季節:4-11月 栽種季節:4-10月 栽種密度:5-6芽/叢,20-30 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23 | 大茨藻 | Najas marina | 0.5-2.0 | 生長季節:4-10 月 栽種季節:4-5月 栽種密度:3-5芽/叢,25-35叢/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24 | 浮葉植物 | 睡蓮 | Nymphaea tetragona | 0.2-1 | 生長季節:3-11 月 栽種季節:2-10 月 栽種密度:3-4 頭/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25 | 荇菜 | Nymphoides peltata | 0.2-1 | 生長季節:3-11 月 栽種季節:3-10 月 栽種密度:15-25芽,3-5芽/叢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26 | 芡實 | Euryale ferox | 0.3-1.5 | 生長季節:5-10 月 栽種季節:5-8 月 栽種密度:0.1-0.2 單株 /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
27 | 菱 | Trapa natans | ≥0.05 | 生長季節:5-10 月 栽種季節:4-10月 栽種密度:8-12株/m2 | □播種 √分株 ×扦插 |
|
備注:√ 最常用方式;□可以但不推薦采用的方式;△很少采用的方式;× 不能采用的方式。
附表4 (略) 水生動物推薦表
序號 | 名稱 | 拉(略)學名 | 生物食性 | 圖片 |
1 | 鰱魚 |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 濾食性 | |
2 | 鳙魚 | Mylopharyngodon piceus | 濾食性 | |
3 | 鱸魚 | Lateolabrax japonicus | 肉食性 | |
4 | 鱖魚 | Siniperca chuatsi | 肉食性 | |
5 | 烏鱧 | Ophiocephalus argus | 肉食性 | |
6 | 日本沼蝦 |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 雜食性 | |
7 | 鉤蝦屬 | Gammarus spp. | 雜食性 |
|
8 | 環棱螺屬 | Bellamya spp. | 雜食性 |
|
9 | 河蜆 | Corbicula fluminea | 濾食性 |
|
10 | 圓蚌 | Anodonta pacifica | 濾食性 |
|
11 | 三角帆蚌 | Hyriopsis cumingii | 濾食性 |
|
剩余會員時長將自動延長
掃描添加客服微信
暫無歷史郵箱
使用微信掃一掃關注
“銷邦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