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迎春拍賣會是當年北京的首場拍賣會,瓷器雜項專場共有 208 件拍品。在緙絲陀羅尼經被出場前,拍賣現場氣氛略顯沉悶,盡管會場坐滿了競拍人,但舉牌者寥寥。然而,當作為 “壓軸拍品” 的緙絲陀羅尼經被亮相時,現場氣氛瞬間被點燃。
6000 萬元的起拍價,讓許多競拍者望而卻步,只有少數有實力的競拍者敢于參與這場角逐。最終,競爭在持 2 號號牌和持 15 號號牌的兩位競拍者之間展開。拍賣師報出起拍價后,兩位競拍者你來我往,展開了激烈的競價。每一次加價,都讓現場氣氛更加緊張,價格也在不斷攀升。經過 11 次競價,最終持有 15 號號牌的年輕女士以 6550 萬元的價格成功拍得這件珍貴的緙絲陀羅尼經被。
這件緙絲陀羅尼經被的來歷充滿了傳奇色彩。2005 年,收藏家秦先生在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以 9 萬元的價格買下了一件標價 8 萬元卻無人問津的清末黃緞子袈裟。秦先生發現這件袈裟與普通袈裟不同,是一整塊黃緞子制成,且表面花紋精美,里層暗紋精致,隱約可見字符。他直覺這件袈裟內有玄機,于是將其買回家中。
回家后,秦先生連夜拆開袈裟,發現夾層中竟藏著一件精美絕倫的緙絲陀羅尼經被。為了鑒定這件經被的真偽和價值,秦先生找到了多位專家。 (略) 研究員張淑芬在鑒定后表示,這件經被的緙絲質地和織法、文字的書法風格都帶有明顯的清乾隆時期印記,應為宮廷所制。而弘道法師(乾隆皇帝的第六世孫)在看到這件經被時,更是驚訝地表示這是他們老祖宗身上的東西。
為了進一步確定經被的來歷,專家們查閱了大量典籍。在《清會典?葬禮》中記載:(列圣)織金梵字陀羅尼黃緞衾,繡九龍黃緞衾各一。內襯織金五色梵字陀羅尼緞五,各色織金龍彩緞八,凡十有三層。這與這件緙絲陀羅尼經被的規格和形制相符,進一步證實了其為清宮廷御用之物。
這件清宮廷御用之物事怎么流落到民間的呢?
(待續)
剩余會員時長將自動延長
掃描添加客服微信
暫無歷史郵箱
使用微信掃一掃關注
“銷邦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