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8-/2022-# | 發布機構 | 施甸縣 (略) |
公開目錄 | 招商項目 | 發布日期 | 2022-09-23 |
文號 | 瀏覽量 | 349 |
施甸縣2022年重點招商項目 | |||||
填報單位:施甸縣 (略) | 填報時間:2022年9月 | ||||
分類 | 發展方向 | 重點招商項目 | 項目概述 | 項目具備條件 | 牽頭單位 |
綠色食品牌 | 按照“一江 (略) 經濟帶”“東西兩山 (略) 經濟帶”“施甸壩姚關壩田園觀光經濟帶”三大產業 (略) ,依托天然富硒土地,重點推進種業、生豬、肉牛、優質蔬菜、特色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等產業,圍繞“水稻育種現代農業產業園、滇西高原富硒特色農業示范園、楊善洲藥用植物園”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 施甸現代種業產業園建設項目 | 項目依托國家持 (略) 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機遇,充分發揮施甸地理、氣候、人才等優勢,與海南國家南方繁殖基地形成季節互補性繁殖態勢,打造國家級水稻“夏繁基地”,并按照現代種業產業園建設要求,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發展藍圖,促進施甸農、文、康、旅、研大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云南施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 施甸氣候條件獨特,所產種子產量高、質量好,是中國雜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 氣候:海拔1400~1600米,年均日照時數2268小時,無霜期273~315天,年均氣溫17.6℃,相對濕度76%,年均降雨量969.7mm,雨季集中在5-10月,契合水稻生長周期。 水利:區域內有六個中型水庫,排灌系統完善,大旱之年能保證在最佳節令播種和栽插。 施甸縣水稻種業產業發展基礎良好。 施甸縣水稻兩用“(系)”核不育系繁育自2010年試繁以來,面積逐年增大。 2018年,創造全國水稻兩用核不育系大面積繁殖產量最高紀錄。 2020年,隆平高科、 (略) 、中國水稻研究所、墾豐種業等26家企業和科研單位到施甸開展水稻兩用核不育系品種選育和親本繁殖工作,制種面積共2025畝,其中水稻兩用核不育系制種1865畝,科研育種160畝,科研育種材料8.#份。 截至2020年末,施甸縣累計繁殖水稻兩用核不育系197個品種、#畝,繁殖種子781.#公斤,平均畝產量426.3公斤,每年提供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種子占全國用量的80%以上。 堅實的人才基礎為項目創新科研提供保障。與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農大、隆平高科、金健種業等三十多家科研機構和知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中 (略) 副 (略) 士、中國水稻研究所 (略) 士、湖南農業大學陳立云教授等科學家曾多次到基地檢查指導工作,聘請了湖南農 (略) 院長唐文幫教授等知名專家為施甸縣水稻種業發展顧問。 施甸發展水稻種業面向國 (略) 場,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 施 (略) “ (略) ”面向南亞東南亞橋頭堡重要位置,與緬甸、印度等世界90%以上的水 (略) 相鄰,稻種可滿足國內水 (略) 需求,也能輻射國外 (略) ,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 | (略) |
施甸縣水果全產業鏈項目 | 施甸縣平均日照時數227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69.7毫米,相對濕度76%,境內年均氣溫17.6℃,氣候兼具立體性、大#性和海洋性特點,積溫高,水果種類較多,水果質量較好,現有特色水果芒果、檸檬、葡萄、甜柿、藍莓、沃柑等特色水果#多畝,年產量達5000噸,水果資源豐富,且種植面積還在進一步擴大,品種還在進一步豐富,擬建設水果精深加工基地,引進水果精深加工生產線及配套附屬工程建設。 | 施甸氣候兼具立體性、大#性和海洋性特點,所產特色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好,種植芒果2.#畝,甜柿 1.#畝,葡萄0.#畝,藍莓1045.68 畝,無籽石榴3305.54畝。 施甸發展特色水果面向國 (略) 場,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 (略) 場:施甸縣位于云南西部邊陲、 (略) 南部,怒江東岸,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有勐波 (略) 永德縣為鄰,西以怒江為界與龍陵縣隔江相望,北 (略) 毗鄰,可 (略) 需求,種業輻射范圍廣,市場廣闊。 (略) 場:施 (略) “ (略) ”面向南亞東南亞橋頭堡重要位置, (略) 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 | (略) | ||
施甸縣蔬菜全產業鏈建設項目 | 立足施甸富硒資源突出優勢,我縣以培育“天然綠色富硒農產品”為重點,因地制宜高位打造“富硒+”農業品牌,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畝,有冬早蔬菜、苦瓜、蜜本南瓜、辣椒、馬鈴薯、無筋豆、扁豆、兩青鮮食豆類等多個品種,擬建蔬菜精加工廠及相關配套蔬菜加工設備等配套附屬工程建設。 | 施甸氣候兼具立體性、大#性和海洋性特點,所產特色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好,全縣小種特色蔬菜辣椒種植基地#畝,馬鈴薯#畝,白蘿卜6857畝 ;煙后種植為主的鮮食豆類蔬菜,已形成了#畝規模;以舊城壩、由旺大秧田、太平帕丹壩為主要優 (略) #畝冬早蔬菜以及施甸壩#畝高端特色蔬 (略) 域已形成;施甸種植蔬菜面向國 (略) 場,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 (略) 場:施甸縣位于云南西部邊陲、 (略) 南部,怒江東岸,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有勐波 (略) 永德縣為鄰,西以怒江為界與龍陵縣隔江相望,北 (略) 毗鄰,可 (略) 需求,種業輻射范圍廣,市場廣闊。 (略) 場:施 (略) “ (略) ”面向南亞東南亞橋頭堡重要位置, (略) 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 | (略) | ||
施甸縣食用菌全產業鏈項目 | 施甸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獨特的氣候環境條件適合食用菌種植和生長;食用菌產業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具備成熟的生產培育技術;目前全縣已形成以香菇和黑木耳為主要種植品種,2020年種植規模達到#棒(筒),本地干黑木耳畝產達500公斤,干香菇畝產達800公斤;近年年均種植羊肚菌500畝,鮮羊肚菌畝產可達350公斤;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我縣食用菌全產業鏈產量較高,具有規模發展優勢,適合建設食用菌種植基地和加工項目。 | 1.施甸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獨特的氣候環境條件適合食用菌種植生長; 2.食用菌全產業鏈種植培育技術成熟; 3. (略) 現已發展食用菌種植231畝,以姚關鎮 (略) ,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已發展食用菌種植520余畝,年生產能力1260棒以上,引導各生產企業創辦食用菌合作聯社。 4.由食用菌合作聯社利用施甸富硒資源優勢,打造富硒食用菌品牌,在全國食用 (略) 尋求食用菌生產、加工合作伙伴。 | 供銷社 | ||
施甸縣富硒有機農業產業項目 | 2021年、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研究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政策,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2021年5月省委省政府保山現場辦公會強調,要以施甸縣為重點,加快國家水稻制種基地建設,力爭5年內把保山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水稻制種基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種源支撐、做出云南貢獻。施甸自2010年進行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繁種以來,以其優異的成績逐步被業界認可。2017年12月12日, (略) 士題詞為“云南施甸 中國雜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2019年6月,施甸縣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二 (略) 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同時獲得國家制種大縣獎勵資金項目和水稻制繁種能力提升項目資金扶持,依托施甸縣域“富硒”土地資源優勢,結合施甸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繁種產業、“兩青”豆類、“保山豬”品牌、“富硒”蔬菜等優勢產業,因地制宜開展“富硒+”農業發展模式,將施甸縣天然綠色富硒農業打造成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 (略) 。 | 施甸縣屬中海拔亞熱帶低緯山地季 (略) ,四面環山,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宜動植物生長,物種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7℃左右,全年無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數2335.5小時;年均相對濕度76%。縣內最高海拔2895.4米,最低海拔560米,海拔高差大,受高原山地怒江斷裂峽谷的影響,溫度垂直變化較明顯,形成典 (略) 立體氣候,物種豐富。現有耕地87.#畝,保有基本農田#畝,其中,施甸壩水田5.#畝、姚關壩水田1.#畝、干熱 (略) 水田#畝,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畝;已建成投入使用水庫86座,總庫容9434.#立方米,基本能夠滿足旱季灌溉。 2021年,借助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定點幫扶,針對施甸縣富硒土地資源,幫助施甸縣完成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并完成富硒土地劃定成果報告。即將進行富硒大米、蔬菜、茶、富硒畜牧等“富硒農產品”試驗示范,同時對富硒農產品進行檢測,進行農產品“三品一標”認定、“天然富硒土地認定”標識、申報“富硒農產品標識”、“綠色食品牌”品牌目錄等。以“綠色富硒”為產品定位,邀請科研團隊研制系列富硒產品,壯大硒產業規模,形成硒產業集群,把富硒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借助“天然富硒”土地的能效,充分發揮施甸縣立體型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資源稟賦,擬發展水稻、玉米、蔬菜等糧蔬種業研發培育、規模化種植、加工等全產業鏈。 | (略) | ||
施甸縣華興綠色食品產業園項目 | 項目依托施甸縣的氣候特征、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水果資源豐富、立足施甸富硒資源突出優勢,以培育“天然綠色富硒農產品”為重點,因地制宜高位打造“富硒+”農業品牌。項目擬建設集食品加工、制造、流通、屠宰、研發為一體的現代食品產 (略) ,使之成為施甸縣集中連片特色綠色食品加工核心產業園;重點發展農特產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和物資再生利用等產業。 | 氣候資源 施甸縣氣候兼具立體性、大#性和海洋性特點,積溫高,平均日照時數227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69.7毫米,相對濕度76%,境內年均氣溫17.6℃。 水果蔬菜資源 水果種類較多,水果質量較好,現有特色水果芒果、檸檬、葡萄、甜柿、藍莓、沃柑等特色水果#多畝,年產量達5000噸,水果資源豐富。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畝,有冬早蔬菜、苦瓜、蜜本南瓜、辣椒、馬鈴薯、無筋豆、扁豆、兩青(青蠶豆、青豌豆)鮮食豆類等多個品種. 項目地基礎 (1) (略) 總占地4.7平方公里,目前收儲土地440畝,園區基礎設施完善,水、電、路已通,完成國土空間規劃全覆蓋指標; (2)冷鏈物流建設完善; (3)目前種植了青豌豆和青蠶豆#畝左右; 交通: (1)距 (略) 蒲縹貨運站20公里; (2)距離保施高速由旺出口1公里; (3)距離施甸現代種業產業園2公里;(規劃中) (4)距離施甸縣數字藍莓現代農業產業園3公里;(建設中) 航空:保山機場:開通保山至昆明、廣州(經停昆明)、北京、鄭州、杭州、重慶、西安等多條航線。芒市機場: (略) 至昆明、成都、北京、廣州、深圳(經停昆明)、西安等多條航線。騰沖機場:開通騰沖至昆明、大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重慶、成都、西雙版納、鄭州、南京、杭州、麗江、長沙、珠海等多條航線。 鐵路: (略) : (略) 西線、中 (略) 大通道在中國境內最后一段,保山境內在建蒲縹客貨站將成為滇西最大客貨站。 公路:杭 (略) 、施 (略) 、S41維(西)永(德) (略) 、G55 (略) (規劃中)。 | (略) | ||
綠色食品牌 | 按照“一江 (略) 經濟帶”“東西兩山 (略) 經濟帶”“施甸壩姚關壩田園觀光經濟帶”三大產業 (略) ,依托天然富硒土地,重點推進種業、生豬、肉牛、優質蔬菜、特色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等產業,圍繞“水稻育種現代農業產業園、滇西高原富硒特色農業示范園、楊善洲藥用植物園”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 施甸縣“保山豬”產業發展項目 | 施甸是國家級生豬外調大縣,2021年出欄#頭以上,其中,“保山豬”存欄#頭,“保山豬”能繁母豬7117頭。項目擬發揮“保山豬”生態、健康、品質優良的優勢,建設“保山豬”產業,將“保山豬”打造為優質小眾的特色品牌。到2030年,實現出欄“保山豬”#頭,實現產值50億元,項目采用“企業+研究所+農戶”模式,以合作社規模化養殖和農戶散養為主,建立起“保種+育種+擴繁+育肥”的基 (略) 。 | 1.“保山豬”,已錄入《云南省家畜品種志》、《云南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目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被評為云南省“六大名豬”之一,并通過“保山豬”地理標志認證,成立了“保山豬”研究所。 2.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檢測,“保山豬”里脊肉富硒含量達210.13微克/千克,后腿肉富硒含量達216.66微克/千克,五花肉富硒含量達124.1微克/千克。 3.2021年,能繁母豬存欄達7.#頭,年出欄達#頭,加工豬肉8.#噸,實現產值達24.15億元。 4.建設保山豬專業村10個,規模養殖場(區)10個。 5.原種保護有力。已建立“保山豬”保種場,目前有11個家系的“保山豬”基礎母豬405頭、公豬21頭,年供種能力達3500頭以上。 6.產業上游飼料供應充足。全縣玉米種植#畝,建成生豬 (略) 115個,#噸飼料廠2022年上半年投產。 | (略) |
施甸縣肉牛全產業鏈項目 | 施甸縣常年氣候溫暖、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50%以上,牧草資源豐富;充分利用縣域資源優勢和現有基礎條件,依托四川景行 (略) 、云南展宏 (略) 等肉牛養殖企業,堅持“母牛分戶飼養,小牛集中育肥”、“規模養殖場和養牛專業村同步發展”的理念,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從2021年起,全縣規劃目標實現年均新增出欄肉牛#頭,計劃到2025年全縣肉牛年存欄達#頭以上,出欄達9.#頭以上; (略) 區域化、養殖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和產品品牌化,擬建設牛肉深加工廠房及肉牛精深加工生產線、新建冷庫、辦公用房等配套附屬工程建設。 | 1. (略) 已征收未報批用地440畝; 2.全縣有肉牛 (略) 17個,其中可利用 (略) 有何元鄉大坡腳村(占地面積280畝,牛舍面積#.24平方米)、萬興鄉牛汪塘村 (略) (占地面積30.98畝,牛舍面積148.84平米);2021年飼草種植#.9畝、構樹牧料種植3394畝、玉米種植#畝、甘蔗#畝; 3.可用于養殖場建設地塊有:何元鄉王家莊村紅塘子小組220畝、由旺鎮永福村杵棒山小組170畝。 | (略) | ||
健康生活目的地 | 施甸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有楊善洲林場、摩蒼林場、火星山、姚關山邑濕地、小中山石頭城等生態旅游資源,風景秀麗。其中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入選首批“中國紅色地標”,怒江抗戰江防遺址列入“全國紅色旅游 (略) 名錄”,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哈寨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縣域內分布溫 (略) 。立足施甸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以及溫泉、富硒等特色資源,積極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構建“紅色+綠色”綠色產業發展新模式,以“大健康”為引領,推動旅游與醫療、教育、文化、健身等深入融合。 | 施甸縣老麥鄉生態釣場及鄉村綜合旅游項目 | 老麥鄉屬于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56%以上,全鄉擁有56座水庫壩塘,是名副其實的生態之鄉。老麥鄉擁有海拔2600米的天然雪山林場,沿清水河河谷流域建設有小箐水庫、幸福水庫、紅谷田水庫等,形成雪山林場至紅谷田水庫一線的南片旅游線;延太和至楊柳流域建設有余家水庫、小石橋水庫、大龍洞水庫、一道橋水庫等,形成太和至楊柳一線的北片旅游線; (略) 全鄉中心的太和集鎮將南北兩片旅游線自然連接,加之 (略) 320畝老麥蘋果種植園、天然秀麗的余家小島、周邊櫻桃采摘園、楊梅采摘園等,可形成供自行車騎行、山地越野,休閑垂釣、自助燒烤,戶外拓步、野炊野營,楊梅、櫻桃、蘋果現場采摘,以及生態食宿等于一體的休閑觀光旅游環線。依托老麥鄉日漸完善的“五網”基礎設施和集鎮建設,多元化的種養殖業發展和農副產品供給,以及老麥鄉淳樸的民風民情保障,可打造建設帶動本鄉及周邊經濟發展的老麥鄉特色旅游發展項目。 | 1.氣候、地理條件優勢 老麥鄉屬于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56%以上,老麥鄉擁有海拔2600米的天然雪山林場; 2.水利優勢 沿清水河河谷流域建設有小箐水庫、幸福水庫、紅谷田水庫等,形成雪山林場至紅谷田水庫一線的南片旅游線;延太和至楊柳流域建設有余家水庫、小石橋水庫、大龍洞水庫、一道橋水庫等,形成太和至楊柳一線的北片旅游線,全鄉擁有56座水庫壩塘,是名副其實的生態之鄉; 3.產業發展基礎良好 現種植320畝老麥蘋果種植園、天然秀麗的余家小島、周邊櫻桃采摘園、楊梅采摘園等。 老麥鄉發展生態釣場文旅項目,市場潛力大,周邊輻射范圍廣。 老麥鄉位于云南西部邊陲、 (略) 南部,怒江東岸,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有勐波 (略) 永德縣為鄰,西以怒江為界與龍陵縣隔江相望,北 (略) 毗鄰。 | 文 (略) |
施甸縣水墨古村項目 | 項目位于縣 (略) 南部段家坡村,項 (略) 東至營盤山,西至石鼓山,南至松林腳自然村,北 (略) ,總面積1587畝。建設內容包括溫泉泡池、酒店、村莊改造及配套設施等,同時依托寺廟文化、契丹遺址、民俗文化、溫泉開 (略) 濕地恢復,開發鄉村澡塘文化、農家民宿、康體療養,建設集自行車騎行、休閑散步、溫泉洗浴的風情民俗鄉村慢旅游,打造集文化旅游、鄉村度假、養老養生、田園生活體驗為一 (略) 城鄉統籌慢旅游養生帶。為旅行者提供高端品質旅游服務,滿足旅游者休閑養生、親近自然、放松舒適、文化體驗的旅游需求。 | 1.項目前期已丈量征收土地面積1368.9畝,現已建成山體接待中心和10棟別墅酒店土建部分(鋼結構)、洗浴中心樁板墻以及隧道結構等,完成投資約1.5億元; 2.縣城海拔1460米,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海拔范圍。 (略) 有溫泉一個,出水溫度68℃,日涌水量1300立方米,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具有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的特性,對心血管疾病、半身不遂、腫瘤等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3.施甸自古就是“南方絲綢古道”的重要驛站,在國家“ (略) ”倡議中, (略) 于昆明-保山-施甸-永德-孟定(清水河口岸)連接南亞大通道、經濟走廊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樞紐,位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核心位置。 | 文 (略) | ||
健康生活目的地 | 施甸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有楊善洲林場、摩蒼林場、火星山、姚關山邑濕地、小中山石頭城等生態旅游資源,風景秀麗。其中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入選首批“中國紅色地標”,怒江抗戰江防遺址列入“全國紅色旅游 (略) 名錄”,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哈寨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縣域內分布溫 (略) 。立足施甸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以及溫泉、富硒等特色資源,積極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構建“紅色+綠色”綠色產業發展新模式,以“大健康”為引領,推動旅游與醫療、教育、文化、健身等深入融合。 | 施甸縣由旺古鎮康養項目 | 施甸縣由旺古鎮康養項目依托施甸縣由旺鎮現有的綠色農業資源與濃厚的文化資源,對由旺鎮糖廠的車間、鍋爐房進行改造升級,開發建設包含文化創意餐廳、酒吧、畫廊等文化產品,由旺鎮域已初步形成以工業觀光為主體,以農業旅游、休閑度假為補充的旅游產品體系。立足施甸紅色文化資源以及溫泉、富硒等特色資源,聯合周邊的文筆塔、由旺古鎮、少保寺、紅軍抗戰遺址、溫泉等資源打造文旅綜合體,積極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構建“紅色+綠色”的綠色產業發展新模式,推動由旺鎮旅游與教育、文化、康體等深入融合,積極打造施甸縣由旺鎮生態、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綠色觀光文旅項目。 | 由旺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文人雅士薈萃,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采,有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除了“由旺八景”以外,在1964 年至1975 年間,先后在由旺鎮的獅子山發現搜集了部份出土淘片、石器和生物化石,據初步鑒定此地屬于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至今四至六千年左右。 由旺有西竺庵、極樂庵、望云庵、天地庵、五鳳庵、子孫殿、土主廟、老關廟、東山寺、山耳寺平寺、太子寺、尹家寺、何家寺、法禪寺等。四大莊有回族的清真寺。陶藝、插花、茶藝(當地有綠茶、紅茶)、荷葉茶、戲臺等也是由旺鎮當地特色。 項目地周邊產業: (1)由旺古鎮北邊規劃了1000畝藍莓莊園農旅項目(土地已收儲、已完成環評),將打造成3 (略) ,與項目地直線距離3公里左右; (2)整個施甸縣有78個溫泉,項目地周邊已探明溫泉水溫40度左右; (3)項目周邊1公里內有本地手工陶藝“一坤陶”和食用玫瑰種植基地; (4)由旺鎮還有近5000畝的蓮藕種植; (5)由旺古鎮與糖廠聯通,古鎮內現有300多戶人家,居住人口1000人左右,距離保山40分鐘車程,其中古鎮內 (略) 院落以及壁畫(2018年修復過)。 | 文 (略) |
施甸縣楊善洲紅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設項目 | 楊善洲,云南施甸姚關人,原保山地委書記,1988年退休回家鄉義務植樹造林22年,使昔日禿山水枯的大亮山重披綠裝,成為當地群眾的重要水源林。本項目以弘揚紅色主旋律和倡導綠色生態為理念,提煉楊善洲精神事跡,展現楊善洲同志精神風貌,以楊 (略) 為中心,將施甸縣甸陽鎮角里村羅街農業研學基地、施甸縣姚關鎮陡坡村楊善洲故居愛國主義研學基地、姚關鎮清平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略) 文化產業項目等,打造楊善洲紅色文 (略) 。開展以楊善洲精神為中心,圍繞楊善洲老書記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打造楊善洲精神體驗、研學、教育示范等功能為一體的5A (略) ;擬引入全國紅色旅游培訓機構、旅行社等企業入駐,將楊善洲紅色 (略) 線市場化。 | 1.楊善洲教育基地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全國地方黨性教育特色基地”、“全國公務員特色實踐教育基地”;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入選首批“中國紅色地標; 2.近年來,從縣城到鄉村,施甸旅游接待能力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形成了逐漸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十三五”期間,共接待游客#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0億元。 | 文 (略) | ||
施甸縣舊城鄉小中山古村落鄉村旅游開發項目 | 舊城鄉小中山古村落位于楊善洲林場南部,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村內古建成群,整村風貌和諧統一,全 (略) 完整,保存石頭房原有風貌。項目擬對石頭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修建,修復部分破舊民居、古巷道、古井、古塘、古民宅、古建筑異地遷移保護、古村落內部水系建設和完善,建設休閑、娛樂、接待服務設施以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民宿打造、度假酒店等。 | 1.村落石頭房保存完整,小中山房屋產權收儲工作已全面完成; 2.依托楊善洲文化資源,以紅色文化為焦點拉動小中山石頭 (略) 客流量,集田園文化、耕種文化、植樹活動為一體的田園文化綜合體項目開發; 3.小中山始建于清代末期光緒11年(1885年),距今已有210余年歷史。 | 文 (略) | ||
施甸縣善洲小鎮建設項目 | 項目聚焦“紅色+綠色”,全力打造以展示和弘揚楊善洲精神為核心,集紅色文化體驗和“兩山”理論實踐于一體的特色文旅小鎮。建設生態種植養殖基地、半山酒店、溫泉酒店、房車和帳篷營地、生態研學基地、溫泉康 (略) 等,發展農特產品和旅游商品生產加工,保護提升傳統村落,開發紅色旅 (略) ,創建“紅色+綠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田園綜合體。 | 一、規劃面積 善洲小鎮規劃面積3.74平方公里,位于施甸縣南部的姚關鎮,四至范圍為東至大烏邑村,南至清 (略) ,西至 (略) ,北至蓋打村。 (略) 主要包括 (略) 、火 (略) 和清 (略) ,總規劃面積約 1.31 平方公里(不包含濕地)。 二、土地現狀及規劃 小鎮總用地為 374.4 公頃,以非建設用地為主。 小鎮北部為農田、濕地、山體和村莊。 小鎮南部為姚 (略) ,姚關 (略) 流過,總體來看,小鎮與周圍自然環境構成“山、水、田、鎮、村” (略) 。 現狀建設用地主要集 (略) 和 (略) ,總建設用地約 108.82 公頃,其中以居住用地為主,占地 71.07公頃,占比 65.31%, (略) 廣場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整體用地結構失衡,公共設施和綠地規模相對較小,不能滿足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 (略) 基本依 (略) 發展,主要建設用地為行政辦公、商業金融、居住等功能,鎮區總體呈現出松散的組團式結構形態。北部 (略) 主要建設用地為居住功能。 姚關鎮:姚關鎮總人口#人,國土面積19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氣候兼具立體性、大#性和海洋性特點,年平均氣溫13.8℃,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是最適宜人 (略) 之一,境內獨特的卡斯特地貌與河流湖泊共存,素有“滇西小桂林”之稱。姚關鎮也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楊善洲同志的故鄉。 歷史文化:姚關鎮境內有萬仞崗“姚關人”遺址,經研究及科學測定,出土了8000年前古人類頭骨化石;火星山石器遺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古人類使用的大量石器,是古人類在 (略) 活動的重要證據。明萬歷11年,緬甸洞梧王朝侵犯邊境,名將鄧子龍率軍靖邊平叛勝利后,在今姚關鎮筑關隘5座,固守邊疆11年,鄧子龍將軍住清平洞,至今仍保存其親筆手書“清平洞”“倚劍”“ (略) ”等石刻及明代古城墻遺址,形成了獨特文化魅力。 紅色文化:楊善洲是 (略) 施甸縣姚關鎮人,2011 年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2011 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楊善洲在退休之后,獲得“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獎章”、“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等眾多榮譽。 2011年以來,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全國上下掀起了學方公里、 (略) 面積1平方公里;結合擺榔特有的民族文化 (略) 位優勢,依托大水溝水庫、小白龍水庫、藍莓園等,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旅游業,打造集文化體驗、戶外運動、度假養生、觀光休閑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民俗風俗小鎮。 | 1.已完成小鎮規劃、環評和可研; 2.金布朗民族打歌廣場、景觀用水設施等項目已建設完成,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正在有序推進; 3.氣候資源多樣性和立體性特點,擺榔鄉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古樹茶、雞樅、沃柑、紅糖、核桃等農特產品遠近聞名。 | 文 (略) | |
施甸縣茶旅文化項目 | 本項目導入楊善洲精神和滇西抗戰文化、茶園+房車營地項目為理念,項目擬建設茶園房車營地,茶葉深加工車間、存儲車間和包裝車間、 (略) 場、員工宿舍等配套附屬工程。 | 1.現已建成蓋章山茶園及加工鏈; 2.森林覆蓋率50%,年平均降水量969.7毫米,相對濕度76%,氣候兼具立體性、大#性和海洋性特點,境內年均氣溫17.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適宜發展茶葉產業。 | 文 (略) | ||
健康生活目的地 | 施甸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有楊善洲林場、摩蒼林場、火星山、姚關山邑濕地、小中山石頭城等生態旅游資源,風景秀麗。其中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入選首批“中國紅色地標”,怒江抗戰江防遺址列入“全國紅色旅游 (略) 名錄”,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哈寨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縣域內分布溫 (略) 。立足施甸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以及溫泉、富硒等特色資源,積極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構建“紅色+綠色”綠色產業發展新模式,以“大健康”為引領,推動旅游與醫療、教育、文化、健身等深入融合。 | 施甸縣怒江大峽谷旅游綜合體項目 | 擬建設惠通橋至打黑橋60公里江防沿線、滇西抗戰遺址遺跡進行修復與改擴建,同時,新建惠 (略) 二戰紀念館、 (略) 筑路民工紀念碑、孩婆山歸葬墓園、 (略) (707至惠通橋) (略) (由旺鎮至紅旗橋),游客接待中心及其配套設施等,打造以溫泉養生度假為核心訴求,并集民族風情體驗、峽谷觀光游樂及戶外生態運動等于一體的中國怒江大峽谷溫泉生態旅游目的地。 | 1.峽谷風光雄奇,自然景觀壯麗; 2.沿江河谷一帶,石瓢、媧女、齊天河、打黑、葫蘆口等多個自然溫泉星羅棋布; 3.有戰場遺址、碉堡、戰壕、司令部、指揮所等眾多滇西抗戰遺址遺跡。 | 文 (略) |
施甸縣溫泉康養開發項目 | 施甸縣總人口34.#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20%,且呈不斷增漲之勢。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發揮養老服務業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施甸縣規劃建設溫泉康養(養老服務中心),規劃將該項目建成集機構養老、兒童福利、社會福利、社區養老、旅居養老、醫養結合、康養結合為一體的專業化養老機構。 | 產業基礎:周邊有森林、水庫、休閑公園,可將溫泉水接 (略) (泉水 (略) 直線相距900米)。資源優勢:施甸最高海拔2895米,最低海拔560米,森林覆蓋率50%以上,平均日照時數227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69.7毫米,相對濕度76%,境內年均氣溫17.6℃,氣候兼具立體性、大#性和海洋性特點,四季如春,空氣達標率100%。配套條件:項目由9幢(群)建筑組成。其中:1、2、3號樓建筑面積#平方米,已完工,可用為公寓、酒店、 (略) 等(由投資方自定);4號建筑群規劃為經營性溫泉康養老用房,未開工;5、6、7號樓建筑面積9690平方米, (略) 、 (略) 、施甸 (略) ,已完工,可一點多牌、整合使用;8號樓建筑面積4225平方米,為老年大學,已建成3層框架,可整合使用;9號樓規劃建筑面積#平方米,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略) 。交通優勢:施甸自古以來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和要沖,處于昆明至瑞麗輻射緬甸皎漂、昆明至騰沖輻射緬甸密支那、昆明至孟定清水河口岸連接南亞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樞紐,位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核心位置,是“ (略) ”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前沿。杭瑞高速、S41維(西)永(德)高速、320國道、229省道過境,距昆明571公里、南傘口岸225公里、清水河口岸142公里、瑞麗姐告口岸293公里,距保山機場車程僅20分鐘、芒市和騰沖2個機場車程均在2小時內,在建 (略) 西線大理— (略) 穿境而過,距離蒲縹貨運站10分鐘車程,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 (略) 絡。 | (略) | ||
施甸縣古生物化石地質公園項目 | 何元鄉地質演化過程獨特,古生物資源豐富。 (略) 屬岡底斯-喜馬拉雅造山系之保山地塊,在寒武紀至泥盆紀時期,保山地塊隨著澳大利亞板塊從北回歸線向南漂移至南回歸線附近,繁衍了大量的暖水海相生物;在石炭紀至二疊紀時期繼續向南漂移至南極圈附近,豐富的冷水海相生物在此生長;同時,冰川將大#上的沉積物攜帶至淺海中,形成了經典的岡瓦納大#冰川沉積地層。長期的造山作用,還造就了獨特的地熱資源和壯麗怒江峽谷等自然地貌。經過多年的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已發現有豐富的古生代棘皮、筆石、珊瑚、腕足、節肢等10余類古生物化石門類,尤其海林檎、筆石種類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被中外地質學家稱為“中國海林檎的故鄉”。 | 產業基礎:何元鄉地質演化過程獨特,古生物化石資源豐富。 (略) 屬岡底斯-喜馬拉雅造山系之保山地塊,具有獨特的地質演化過程,造就了經典的岡瓦納大#冰川沉積地層,以及獨特的地熱資源和壯麗的自然地貌。同時還繁衍了大量的暖水和冷水海相生物群,經過多年的地質調查,已發現的古生物門類有珊瑚類、層孔蟲類、腕足類、三葉蟲類、筆石類、海林檎類、環海林檎類、海百合類、頭足類、腹足類、苔蘚蟲類等10余類,出土化石之多,種類之繁,保存之完整,為世界所罕見,科研價值和科普價值都很高,被中外地質學家稱為“中國海林檎的故鄉”。資源優勢:氣候:海拔1400~1600米,年均日照時數2268小時,無霜期273~315天,年均氣溫17.6℃,相對濕度76%,年均降雨量969.7mm,雨季集中在5-10月,契合水稻生長周期。配套條件:距 (略) 怒江站僅15公里,東與縣城甸陽鎮相連,南與善洲林場隔山相望,西與龍陵松山隔江相望,北與仁和鎮、由旺鎮相連,境內還有媧女富硒神泉。交通優勢:施甸自古以來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和要沖,處于昆明至瑞麗輻射緬甸皎漂、昆明至騰沖輻射緬甸密支那、昆明至孟定清水河口岸連接南亞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樞紐,位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核心位置,是“ (略) ”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前沿。杭瑞高速、S41維(西)永(德)高速、320國道、229省道過境,距昆明571公里、南傘口岸225公里、清水河口岸142公里、瑞麗姐告口岸293公里,距保山機場車程僅20分鐘、芒市和騰沖2個機場車程均在2小時內,在建 (略) 西線大理— (略) 穿境而過,距離蒲縹貨運站10分鐘車程,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 (略) 絡。 | 文 (略) | ||
施甸縣五星級酒店項目 | 按五星級標準設計,建設集餐飲、娛樂、住宿、健身、會務等服務于一體的大型高檔酒店。 | 1.項目規劃用地選址位于縣城南部攀枝花溫泉旁,項目用地已征收未報批30畝; 2.項目用地 (略) 有一口溫泉泉眼,日涌水量1300立方米,溫度68℃,可結合溫泉開發; | 文 (略) | ||
施甸縣水蛭產業園建設項目 | 施甸縣水蛭產業園項目,主要是建設以中藥飲片、美容產品、水蛭素提取等系列產品生產的水蛭產業園。項目位于施甸縣由旺鎮,地理環境優越,水質優良,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盛產富含天然水蛭素及多種人體所需氨基酸、微量原素的稀缺中藥原料—菲牛蛭,該區域水蛭是目前世界上藥用有效提取最高 (略) 域,于2016年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施甸水蛭”。 | 產業基礎:地理環境優越,水質優良,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盛產富含天然水蛭素及多種人體所需氨基酸、微量原素的稀缺中藥原料—菲牛蛭,該區域水蛭是目前世界上藥用有效提取最高 (略) 域。資源優勢:氣候:項目地屬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平均降雨量1025毫米,平均氣溫17.1℃,年日照量2305小時,蒸發量達1770毫米,全年無霜期266天,平均海拔1460米。配套條件:已完成186.78畝產業園建設用地的土地征收工作,其中包括設施農用地10畝。交通優勢:施甸自古以來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和要沖,處于昆明至瑞麗輻射緬甸皎漂、昆明至騰沖輻射緬甸密支那、昆明至孟定清水河口岸連接南亞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樞紐,位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核心位置,是“ (略) ”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前沿。杭瑞高速、S41維(西)永(德)高速、320國道、229省道過境,距昆明571公里、南傘口岸225公里、清水河口岸142公里、瑞麗姐告口岸293公里,距保山機場車程僅20分鐘、芒市和騰沖2個機場車程均在2小時內,在建 (略) 西線大理— (略) 穿境而過,距離蒲縹貨運站10分鐘車程,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 (略) 絡。 | (略) | ||
施甸縣媧女溫泉項目 | 媧女神泉富硒谷是大器天成的天然氧吧,空氣清新甜美,PM2.5 為 0,每立方米負氧離子含量高達 5000 個以上,與溫泉泡浴結合下形成了“氧代謝”與“水代謝”并存的絕佳排毒療浴方式。媧女神泉富 (略) 怒江以東施甸河谷及怒江長廊,縱深約 22 公里。海拔高度在 730 米(國際康養最佳海拔600-1200),屬罕見高原低海拔形態,是溫泉康養人群宜居的絕佳選擇之地媧女神泉富硒谷所在地全年日照時間大于 330 天,陽光透亮純凈,沿襲了當地千年的裸泡方公里,石灰石遍及境內,儲量豐富,飾面石材有300多萬立方米。 電力資源:全縣現有發電站11座,裝機容量1.#千瓦,年發電量7307.#千瓦小時,高 (略) 1180公里,通電鄉鎮達100%,通電村達100%。 水資源:水能資源有河流69條,總長586.6公里,河川徑流總量7.38億立方米,主要有怒江、勐波羅河、施甸河、太平河、烏木龍河、姚關河等,均屬怒江水系,江河流經陡峭峽谷,形成高低落差勢能,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2.#千瓦,目前開發利用4.#千瓦。 交通優勢:水長 (略) (略) 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離省會昆明544公里, (略) 區30公里,距離施甸縣城14公里;距保山機場25公里;距杭 (略) 出口6公里,距離施鏈高速出口1公里;距在 (略) 蒲縹客貨站18公里;向南233公里至國家級口岸南傘口岸,向西北179公里至國家級口岸猴橋口岸,向西南199公里至國家級口岸瑞麗口岸,可輻射德宏、臨滄、大理等 (略) 。 | 工業信息 (略) | |||
施甸縣現代綜合物流園建設項目 | 施甸縣現有的快遞企業、物流運輸企業、倉儲設施、汽車交易及配套服務等分布較散,沒有形成聚集地, (略) 綜合管理難以統籌協調,建設現代綜合物流園勢在必行。首先是汽車交易及配套服務方面,全縣共有30余家急需整合;其次是在物流運輸倉儲方面,現有的20余戶快遞、物流運輸企業受經營方式、管理水平、技術裝備等限制,難以實現現有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優化。通過建設現代綜合物流園,對原有的快遞、物流運輸企業、倉儲設施、汽車交易及配套服務中心等進行統一管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促進快遞、物流等企業資源整合和綜合利用,進一步減輕物 (略) 交通、 (略) 貌帶來的壓力,提高整體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 產業基礎:施甸縣現有的快遞企業、物流運輸企業、倉儲設施、汽車交易及配套服務等分布較散,沒有形成聚集地, (略) 綜合管理難以統籌協調,建設現代綜合物流園勢在必行。首先是汽車交易及配套服務方面,全縣共有30余家急需整合;其次是在物流運輸倉儲方面,現有的20余戶快遞、物流運輸企業受經營方式、管理水平、技術裝備等限制,難以實現現有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優化。 資源優勢:氣候:項目地屬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平均降雨量1025毫米,平均氣溫17.1℃,年日照量2305小時,蒸發量達1770毫米,全年無霜期266天,平均海拔1460米。 施甸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條件,使其近幾年來以高原特色為品牌的生態農產品在全國的影響力巨大,促使施甸特色農產品在全國的流通率極高。 據相關數據統計,施甸每年工、農(牧)業周轉產品產量接近100 萬噸,流通企業(包括商場、超市)的貨運量超過100 萬噸,主要農特產品存儲量超過40 萬噸。農特產品物流需求量大。 配套條件:施甸縣現代綜合物流園規劃建設用地面積260畝,目前已完成征收。項目計劃分兩期開發,一期80畝建設用地已經報批城鎮開發,二期180畝土地待開發。 交通:施甸自古以來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和要沖,處于昆明至瑞麗輻射緬甸皎漂、昆明至騰沖輻射緬甸密支那、昆明至孟定清水河口岸連接南亞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樞紐,位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核心位置,是“ (略) ”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前沿。杭瑞高速、S41維(西)永(德)高速、320國道、229省道過境,距昆明571公里、南傘口岸225公里、清水河口岸142公里、瑞麗姐告口岸293公里,距保山機場車程僅20分鐘、芒市和騰沖2個機場車程均在2小時內,在建 (略) 西線大理— (略) 穿境而過,距離蒲縹貨運站10分鐘車程,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 (略) 絡。 | 工業信息 (略) |
剩余會員時長將自動延長
掃描添加客服微信
暫無歷史郵箱
使用微信掃一掃關注
“銷邦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