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案版本號:2024年修訂版
預案文本編號:
中國石 (略) (略) 漢沽金華加油站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2024年修訂)中國石 (略) (略) 漢沽金華加油站
二О二四年九月
目 錄1總則11.1編制目的 11.2編制依據 11.3適用范圍 31.4工作原則 41.5預案銜接 41.6應急預案回顧及修訂情況 52基本情況72.1單位基本情況 72.2風險物質和危險廢物基本情況 82.3周邊環境狀況及環境保護目標情況 93環境風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134組織機構及職責144.1指揮機構組成 144.2指揮機構的主要職責 155應急能力建設175.1應急處置隊* 175.2應急設施和物資 186預警及應急處置206.1預警監控 206.2信息報告和通報 256.3響應程序 276.4 應急處置 317應急終止397.1應急終止條件 397.2應急終止程序 397.3應急終止后的行動 407.4 應急終止后的環境管理 408后期處置428.1現場恢復 428.2環境恢復 428.3 補充應急物資 428.4善后賠償 439保障措施449.1通信與信息保障 449.2應急隊*保障 449.3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449.4經費及其他保障 4410應急培訓與演練4610.1應急培訓 4610.2演練 4611獎懲4812預案的評審、發布和更新4912.1預案的評審 4912.2預案的發布及更新 4912.3預案實施和生效日期 5013附圖附件51發 布 令公司全體同仁:
為貫徹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方針,提高公司應對突發事件和險情的處置能力,提升公司環境應急管理水平,保證員工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 (略) 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略)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等法律、法規,公司制定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2024年修訂)。
公司突發環 (略) 應急管理工作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公司應急機構及職責,建立了應急指揮系統及應急響應程序,是指導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南,各部門要認真貫徹和學面布置圖 (略) 圖見圖2.1-1。

圖2.1-1 公司平面布置示意 (略) 線圖
2.2風險物質和危險廢物基本情況
2.2.1 風險物質基本情況根據環境風險評估報告的篩選情況,加油站涉及的風險物質如下表所示。
表2.2-1 風險物質基本情況 單位:t
風險物質名稱 | 存在形式及相應存在量 | 在混合物中的含量 | 風險物質最大存儲量(t) | 臨界儲存量(t) |
油類物質 | *醇汽油中的汽油 (*醇汽油由4座30 m3地下儲罐儲存) | 90% | 79.92 | 2500 |
柴油,1座30m3地下儲罐 | 100% | 25.2 | 2500 |
*醇 | *醇汽油中的*醇 (*醇汽油由4座30 m3地下儲罐儲存) | 10% | 8.88 | 500 |
經與《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附錄A對比,企業涉及環境風險物質為*醇、汽油、柴油。
加油站涉及的危險化學品物質均由供應商提供運輸, (略) 負責對其運輸過程進行防護及設置應急措施。運輸危險品的車輛應有特殊標志,運輸過程中危險化學品裝卸前后,必須對車輛和儲存設備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有破損現象,應及時進行維修,直至消除隱患為止。
2.2.2 危險廢物基本情況加油站產生的危險廢物主要為含油抹布,收集后放置危廢暫存間,定期交由有資質的單位清運處理。主要危險廢物情況如表2.2-2。
本公司產生的危險廢物交有資質的危險廢物回收單位處置,處置去向明確。按照危險廢物產生種類、產生量、外委處置及轉移情況等相關內容落實了污染物的排放記錄;廠內危險廢物貯存管理工作和外委處置管理工作完善。
表2.2-2 危險廢物情況一覽表
序號 | 危廢名稱 | 產生量(kg/a) | 最大存儲量(kg) | 包裝形式 | 形態 |
1 | 含油抹布 | 10 | 10 | 包裝容器 | 固態 |
2.3周邊環境狀況及環境保護目標情況
2.3.1 大氣環境風險受體以加油站邊界計,調查周邊500m、5km范圍內大氣環境風險受體(包括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重要基礎設施、企業等主要功能區域內的人群、保護單位、植被等)情況。項目周邊環境500m、 5km范圍內大氣環境風險受體情況見下表。
表2.3-1 半徑500m范圍內環境風險受體情況
序號 | 環境保護目標 | 坐標 | 方位 | 距離(m) | 保護目標 | 人數 |
東經 | 北緯 |
1 | 海悅藍庭 | E117.* | N39.* | 西北 | 100 | 居民 | 2400 |
2 | 優仕名邸 | E117.* | N39.* | 北 | 420 | 居民 | 2100 |
3 | 天潤新苑 | E117.* | N39.* | 西 | 35 | 居民 | 2400 |
4 | 德陽里 | E117.* | N39.* | 西南 | 247 | 居民 | 2300 |
5 | 濱海花園 | E117.* | N39.* | 西南 | 250 | 居民 | 3100 |
6 | 榮達馨園 | E117.* | N39.* | 南 | 242 | 居民 | 2500 |
7 | 平陽里 | E117.* | N39.* | 西北 | 240 | 居民 | 3500 |
8 | 藍海茗苑 | E117.* | N39.* | 西北 | 405 | 居民 | 2400 |
9 | 惠陽里 | E117.* | N39.* | 西北 | 495 | 居民 | 2300 |
合計 | * |

圖2.3-1 加油站500m范圍內環境敏感目標圖
表2.3-2 半徑5km范圍內環境風險受體情況
序號 | 環境保護目標 | 坐標 | 方位 | 距離(m) | 保護目標 | 人數 |
東經 | 北緯 |
1 | 寨上街道華陽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 | 630 | 居民 | 6827 |
2 | 寨上街道建陽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南 | 1300 | 居民 | * |
3 | 寨上街道坨南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 | 1400 | 居民 | 5868 |
4 | 寨上街道鐵坨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1700 | 居民 | 7203 |
5 | 寨上街道惠陽里社區 | E117.* | N39.* | 南 | 552 | 居民 | 5100 |
6 | 寨上街道平陽里社區 | E117.* | N39.* | 北 | 448 | 居民 | 7378 |
7 | 寨上街道德陽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434 | 居民 | * |
8 | 寨上街道東風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南 | 1000 | 居民 | * |
9 | 寨上街道新村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南 | 1400 | 居民 | 8490 |
10 | 寨上街道朝陽花園社區 | E117.* | N39.* | 南 | 967 | 居民 | 9632 |
11 | 漢沽街道后坨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2300 | 居民 | 6551 |
12 | 漢沽街道前坨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1800 | 居民 | 7051 |
13 | 漢沽街道王園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1200 | 居民 | 8146 |
14 | 漢沽街道賈園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2000 | 居民 | 7907 |
15 | 漢沽街道中陽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1100 | 居民 | 8155 |
16 | 漢沽街道東濱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2500 | 居民 | 9325 |
17 | 漢沽街道紅霞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1300 | 居民 | 6482 |
18 | 漢沽街道濱河家園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3100 | 居民 | 5264 |
19 | 漢沽街道金谷里社區 | E117.* | N39.* | 北 | 1600 | 居民 | 7416 |
20 | 漢沽街道新城里社區 | E117.* | N39.* | 東南 | 2200 | 居民 | 3600 |
21 | 漢沽街道田華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4100 | 居民 | 5159 |
22 | 漢沽街道下塢村 | E117.* | N39.* | 西北 | 4000 | 居民 | 1206 |
23 | 漢沽街道新立村 | E117.* | N39.* | 西北 | 4200 | 居民 | 825 |
24 | 茶淀街道五羊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 | 3400 | 居民 | * |
25 | 茶淀街道三明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 | 2900 | 居民 | 6582 |
26 | 茶淀街道七星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2700 | 居民 | 7625 |
27 | 茶淀街道九龍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3400 | 居民 | 4833 |
28 | 茶淀街道宜春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2400 | 居民 | 8786 |
29 | 天津醫 (略) (略) | E117.* | N39.* | 西 | 2100 | 醫患 | 2000 |
30 | 茶淀街道留園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2900 | 居民 | 5568 |
31 | 茶淀街道清園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南 | 3000 | 居民 | 4186 |
32 | 茶淀街道泰安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北 | 3900 | 居民 | 6162 |
33 | 茶淀街道雅安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 | 3900 | 居民 |
34 | 茶淀街道茶園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南 | 4700 | 居民 | 6450 |
35 | 茶淀街道蘭園里社區 | E117.* | N39.* | 西南 | 3100 | 居民 | 29 |
36 | 茶淀街道崔莊村 | E117.* | N39.* | 西 | 2900 | 居民 | 1600 |
37 | 茶淀街道留莊村 | E117.* | N39.* | 西北 | 3000 | 居民 | 1780 |
38 | 茶淀街道西李自沽村 | E117.* | N39.* | 西北 | 4700 | 居民 | 1772 |
合計 | * |

圖2.3-2 加油站5km范圍內環境敏感目標圖










2.3.2 水環境風險受體中國石 (略) (略) 漢沽金華加油站無外排廢水,雨水散流排至雨水收集口,通過雨水排口排入坑塘;生活污水排入化糞池, (略) 進行定期清掏,不外排。
2.3.3 土壤環境風險受體站區內采取全部地面硬化,地下儲罐均為雙層罐,對土壤造成的污染可能性較低。
3環境風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


根據《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環發[2015]4號)的相關要求,公司編制了《中國石 (略) (略) 漢沽金華加油站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對漢沽金華加油站進行了環境風險源辯識和風險評估。
環境風險評估報告的主要內容如下:
(1)本站安全生產管理方面,進行了消防驗收和安全評價;水環境風險防控措施方面,漢沽金華加油站無外排廢水,雨水散流排至雨水收集口,排入坑塘;生活污水排入化糞池, (略) 進行定期清掏,不外排。大氣環境風險防控措施方面,本站不涉及毒性較大的有毒有害氣體;本站按環評文件的要求落實了相應環境風險防控措施。
(2)本站的銷售的*醇汽油、柴油為危險化學品,屬于環境風險物質。
(3)本站為一般環境風險等級,表示為一般[一般-大氣(Q0)+一般-水(Q0)]。
(4)本站環境風險事故類型有:火災爆炸事故、泄漏事故、污染治理設施異常、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故。加油站對不同事故對應設置了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措施,并配備了相應的應急物資。
4組織機構及職責
漢沽金華加油站建立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緊急情況下人員和資源配置、應急反應小組人員調動、確定現場指揮人員、調查事故原因、批準預案的啟動和終止、負責事故的上報及預案演練等。
站內環境應急預案包括綜合預案、專項預案、現場預案或其他組成,確需分類編制的,綜合預案側重明確應對原則、組織機構與職責、基本程序與要求,說明預案體系構成;專項預案側重針對某一類事件,明確應急程序和處置措施。
本站僅編制綜合預案即可,本站環境應急預案一般應以現場處置預案為主,有針對性地提出各類事件情景下的污染防控措施,配備相應的組織機構,各組織機構負責人應明確責任人員、工作流程、具體措施,落實到應急處置卡上,同時為避免人員及物資分配混亂,組織機構應在預案編制初期明確好應急預案的主體框架。
4.1指揮機構組成
由漢沽金華加油站站長高金環擔任事故總指揮,必要時聘請相關專家,組成環境應急專家組,對環境應急事件提出對應方案。
根據站內生產安全事故綜合應急預案中人員分配情況,本站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的“應急領導小組”如下圖所示。








圖4.1-1 應急領導小組
表4.1-1 應急隊*成員名單及聯系方式表
序號 | 應急職責 | 應急人員 |
職務 | 姓名 | 手機 |
1 | 總指揮 | 站長 | 高金環 | * |
2 | 搶險救災組 | 應急通訊員 | 黃榮麗 | * |
3 | 醫療救護組 | 加油員 | 王慧雙 | * |
4 | 警戒疏散組 | 值班經理 | 王宇 | * |
4.2指揮機構的主要職責
指揮機構的主要職責如下:
(1)組織制定應急救援預案。
(2)負責組織向政府相關部門和相鄰企業請求救援,報告救援情況。
(3)負責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4)負責配備應急物資裝備及隊*,定期組織應急培訓和演練。
(5)負責組織事故后的相關調查分析工作。
總指揮職責:
(1)審批應急預案。擔負應急處置行動的最高指揮,根據事件類別、危害程度等確定事件應急救援的最佳方案,并全面指揮現場的應急救援工作。
(2)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3)組織向政府相關部門和相鄰企業請求救援,報告救援情況,對外信息發布。
(4)接受上級應急指揮部門或政府的指令和調動,配合政府部門對環境進行恢復、事故調查、經驗教訓總結等。
(5)負責組織事故后的相關調查分析工作,組織恢復生產。
(6)負責組織預案的更新。
應急指揮部成員職責:
(1)在總指揮的領導下,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2)維持現場秩序,協助總指揮工作。
(3)指揮現場員工撤離到指定的緊急集合地點并立即清點人數,報告總指揮。
(4)了解主要危險點源位置,掌握事故應對措施。
(5)負責應急防范設施的維護,以及應急處置物質的儲備。
(6)檢查、督促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置各項貯備工作,督促、協助相關部門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各成員職責:
根據不同職責,協助總指揮協調應急救援工作;協助做好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外來救援隊*的接待引導及事故處置工作,負責事故現場及有害物質擴散區域監測工作;按事故后指令,正確處置有關的開停車工作,做好各項善后工作,集中人員、消防器材、防護用具,隨時按現場指揮部的命令,支援現場搶救的各項工作。
5應急能力建設
5.1應急處置隊*
加油站應急隊*包括:搶險救災組、醫療救護組、警戒疏散組。各小組具體職責和任務如下所示。
1、總指揮:
總指揮為企業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總指揮,一般由企業的負責人直接負責。
(1)日常職責
①貫徹執行國家、當地政府、上級主管部門關于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和應急救援的方針、政策及有關規定;
②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編制、修訂內容進行審定、批準;
③保障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保障經費的投入。
(2)應急職責
①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調動;
②決定應急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③審核突發環境事件的險情及應急處理進展等情況,確定預警和應急響應級別;
④發生環境事件時,親自趕赴現場進行指揮及組織現場應急處理;
⑤發布應急處置命令;
⑥如果事故級別升級到社會應急,負責及時向政府部門報告并提出協助請求。
2、搶險救災組:
在應急總指揮的帶領下,對現場發生的緊急情況進行處理,包括切斷油站總電源,滅火,處理泄露。在外援(如消防隊)到達后,配合外援人員的行動。應急通訊員引導疏散人員在緊急情況下向可能受影響的居民、單位通報并動員人員進行疏散。
3、醫療救護組:
(1)儲備足量的急救器材和藥品,并隨時取用。
(2)接到救援指令后,立即組織人員,做好急救準備,并做 (略) 就職準備。
(3)如加油站的救援力量無法滿足救援需要時,向醫療單位申請救援并轉送傷者。
4、警戒疏散組:
在緊急情況發生時,負責組織其他與應急救援無關的所有員工和顧客的疏散,對現場進行警戒,阻止無關人員進入油站,聯絡臨近的單位、社區等。
5.2應急設施和物資
參考加油站《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資源調查報告》的相關內容,應急設施及物資等資源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5.2-1 加油站內應急物資與裝備情況
序號 | 名稱 | 型號/規格 | 儲備量 | 主要功能 | 儲存位置 |
1 | 手電筒 | / | 1把 | 應急照明 | 營業廳 |
2 | 應急燈 | / | 2個 | 全站 |
3 | 防靜電鞋 | / | 4雙 | 安全防護 | 營業廳 |
4 | 絕緣手套 | / | 2付 |
5 | 雨衣、雨鞋 | / | 2套 |
6 | 安全繩 | / | 1條 |
7 | 沙袋 | / | 2袋 | 堵漏、吸附、圍擋材料,用具。污染物收集裝置 | 油罐區 |
8 | 滅火毯 | / | 5塊 | 油罐區 |
9 | 消防沙 | / | 2m3 | 油罐區 |
10 | 消防锨 | / | 1個 | 油罐區 |
11 | 消防桶 | / | 2個 | 油罐區 |
12 | 隔離推 | / | 10個 | 油罐區 |
13 | 滅火器 | / | 14個 | 全站 |
14 | 急救箱 | / | 1個 | 緊急救護 | 營業廳 |
15 | 攝像頭 | / | 8個 | 視頻監控 | 全站 |
16 | 靜電接地報警器 | / | 2個 | 應急裝置 | 油罐區 |
6預警及應急處置
6.1預警監控
漢沽金 (略) 、區各級應急部門建立了聯系,對于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情況,可通過政府部門、網絡或者是廣播等媒介方式獲取,針對企業可能受到的影響提前做好預警及響應措施。對于生產安全事故等事故災難、相關監測信息等,漢沽金華加油站站內設置報警裝置,24小時監控,加強防范。若收集到相關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或者即將發生的可行較大的信息,由總指揮負責對事故進行研判,明確環境污染事件的預警及響應級別,及時向可能發生事故的現場通報,啟動相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警,采取相應預警及分級響應措施。
6.1.1預警及分級響應機制由于漢沽金華加油站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等級與實際危害程度有關,事故初時難以確定事件等級,因此結合自身情況,根據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企業對事件的可控能力,建立了相應的突發環境事件預警及分級應急響應機制。不同的應急響應級別對應的指揮權限、應急響應措施不同。
根據《 (略) 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國辦函〔2014〕119號),按突發環境事件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響應分為特別重大(I級響應)、重大(II級響應)、較大(III級響應)、一般(Ⅳ級響應)四級。
本加油站突發環境事件屬于國家分級的一般(Ⅳ級響應)四級。為便于實際操作,將本公司環境應急響應分為二級,分別為:一級應急響應和二級應急響應。
一級應急響應:因一級為較大突發環境事件,超出企業控制能力,應在事件發生第一時間請求當地政府主管部門或相關單位支援,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介入后環境應急指揮總指揮將總指揮權利交由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總指揮輔助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其余各組指揮在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及加油站總指揮的指揮下聽從調遣,各部門成員職責不變。當發生一級應急響應時,以外部協調處置為主,加油站全力配合。
二級應急響應:發生一般突發環境事件,加油站有能力控制以防事件擴大,應在第一時間啟動漢沽金華加油站環境應急預案,由站內應急指揮部負責指揮,組織相關應急工作小組開展應急工作。
漢沽金華加油站內部預警條件及相關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6.1-1 加油站內部預警條件及相關信息
事故情景 | 預警條件 | 預警信息 |
罐區、加油站區、危險廢物暫存區火災、爆炸 | 1.儲罐罐壁材料缺陷、安全閥失效后油品泄漏油氣監控裝置自動報警; 2.設備、管道接地電阻不良靜電; 3.建筑物雷擊; 4.電氣設備、 (略) 老化絕 (略) 產生電火花導致火災,由視頻監控措施可及時發現; 5.員工違規操作。 | 預警等級 | 紅色預警 |
預警信息發布、接收、調整、解除程序、發布內容及責任人 | 由應急指揮部總指揮將可能發生的火災、爆炸事故及預警等級通知各應急小組負責人,各負責人接收到預警信息后根據預警信息準備相應人員及物資,并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應急指揮組確定未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解除應急程序。 |
泄漏 | 1.卸油及加油過程輸油管道、油品儲罐破裂; 2.法蘭、閥門密封不嚴等造成儲罐破裂; 3.設備故障和人為操作失誤造成的油品泄漏。 | 預警等級 | 橙色預警 |
預警信息發布、接收、調整、解除程序、發布內容及責任人 | 由應急指揮部總指揮將可能發生的油品泄漏事故及預警等級通知各應急小組負責人,各負責人接收到預警信息后根據預警信息準備相應人員及物資,并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應急指揮組確定油品泄漏未引發環境污染事故時解除應急程序。 |
污染治理設施異常 | 1.設備故障; 2.違規操作或未啟動設備 | 預警等級 | 橙色預警 |
預警信息發布、接收、調整、解除程序、發布內容及責任人 | 由應急指揮部總指揮將可能發生的大氣污染事故及預警等級通知各應急小組負責人,各負責人接收到預警信息后根據預警信息準備相應人員及物資,并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應急指揮組確定設備故障或違規操作、未啟動設備未引發人員傷害,周邊大氣、地下水、土壤污染事故時解除應急程序。 |
自然災害、極端天氣 | 閃點、雷擊 | 預警等級 | 紅色預警 |
預警信息發布、接收、調整、解除程序、發布內容及責任人 | 由應急指揮部總指揮將可能發生的事故及預警等級通知各應急小組負責人,各負責人接收到預警信息后根據預警信息準備相應人員及物資,并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應急指揮組確定閃點、雷擊引發未引發火災、爆炸、泄漏事故時解除應急程序。 |
對于不同級別的環境事件,不同的預警級別,本加油站進行不同應急救援響應,制定不同的應急措施,并采取不同級別的匯報工作。漢沽金華加油站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流程如下圖所示:

圖6.1-1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流程
6.1.2一級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社會級環境事件是對加油站的生產和人員安全造成較大危害和威脅,影響到周圍環境和人員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需要動用外部應急救援力量和資源進行應急處置的環境事件。油罐車側翻,大量油品泄露,大面積火災需119消防救援,消防廢水外溢等可為一級響應。當發生較大環境事件時,加油站內部應急力量予以先期處置,第一時間請求濱海新區環保、消防、公安和醫療等相關力量協助。待外部應急力量到達現場后,指揮職責移交給政府部門負責人,總指揮輔助政府部門負責人,并與加油站內部應急力量共同配合。具體應急響應程序如下:
(1)啟動社會級應急響應程序,加油站內部應急力量予以先期處置(參照二級應急響應),控制事故危險源,以及進行人員疏散和轉移,同時開展搶險救援,防止擴大事故范圍和事故程度。
(2)事故發生后及時聯系濱海新區生態環境局,視情況向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安檢等政府部門匯報。
6.1.3二級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站內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由于其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危害較小,視為一般環境事件。泄漏量較大,火災部分蔓延,但仍可控制在站內,不會污染站外地表水土壤的可為二級響應。當事件發生后,由現場應急小組組織救援力量展開救援,事故后立即清理并恢復現場,并進行事故原因調查和總結,并將事故上報至應急指揮部。具體應急相應措施如下:
(1)啟動站級應急響應程序,開展應急救援;
(2)事故后現場恢復和清理;
(3)事故原因調查,事故總結,事故處理后報告應急指揮部;
(4)針對事故原因,進行生產、儲存環節改進,加強事故預防,并對應急預案進行改進完善,提高應急效率。
突發環境事件所造成的隱患已完全消除無繼發可能時由應急指揮部宣布解除預警。
6.2信息報告和通報
6.2.1內部接警與上報設立24小時應急值班電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后,值班人員在得知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通知應急指揮部成員,應急總指揮對事故進行研判,啟動相應應急等級,應急指揮部成員應立即趕赴現場,各司其責,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破壞事件繼續擴大,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性質和類別做出初步認定。
現場人員發現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后,應在20分鐘內向應急指揮部匯報,并立即組織現場進行調查。
初報可用電話直接報告,初報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1)發生事件的時間、地點;
(2)事件的簡要經過;
(3)事件原因、污染物名稱種類和數量、性質的初步判斷;
(4)事件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及已污染的范圍、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
(5)可能受影響區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議;
(6)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7)事件的報告單位、報告時間、報告人和聯系電話。
續 (略) 絡或書面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
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與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
6.2.2對外信息報告與通報加油站外部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負責人,負責人由應急指揮部總指揮高金環擔任,要掌握最壞情況下可能影響范圍內環境狀況和單位、人群分布及通訊方式等。確保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在第一時間向可能受污染影響的區域及人員通過電話或組織廣播車輛和專業人員協助公安及其他政府有關部門的人員進行通報,如相鄰的企業、居民等,組織疏導,使周邊區域的人員安全疏散。告知其突發環境事件的內容、風險物質、已造成的污染情況(火災爆炸事故、油品泄漏、污染治理設施異常、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故)及影響范圍,附近的避難點及避險措施。發生較大突發環境事件時,應在30分鐘內向濱海新區生態環境局和人民政府報告。
6.2.3報告內容通報分為加油站內通報和企業外通報。本加油站通報系統以應急指揮部為中心向外通報,依實際災害狀況做必要通報,當災害程度提升時,應根據導致災害的物質,泄漏或火災程度,風向等適當的通報。
站內通報:站內通報由應急指揮部通知各部門人員進行緊急處理。非正常上班時間,則由值班人員電話通知負責人回站里,以進行緊急應變。
站外通報:站外通報主要是請求支援,在加油站外通報表中將列有消防單位,周邊企業、醫院、政府相關單位等電話,當緊急事故發生時可依此連詞方式表,向周邊企業請求支援,涉及周邊群眾生命安全的,應及時請求政府組織周邊群眾進行疏散。
通報詞:事故發生通報人依通報表聯絡各單位時,務必注意到通報以最短時間清楚地通知以爭取時效,所以通報詞即為連絡時最為方便的參考,通報者可依此所列之項目進行通報。
通報如下所述:
<1>通報者: 公司 加油站 (姓名)報告
<2>災害地點:
<3>時間:于 日 點 分發生
<4>災害種類: (火災,爆炸,泄漏事故)
<5>災害程度: (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已污染的范圍)
<6>災情: (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向趨向,可能受影響區域)
<7>請求支援:請提供 (公司,數量)
<8>聯絡電話:
6.3響應程序
6.3.1應急指揮(1)應急指揮部接警、啟動應急預案后進入應急指揮程序,全體應急人員聽從指揮、統一行動;
(2)應急指揮由應急指揮部總指揮全權負責,應急指揮部成員負責傳達具體指令;
(3)根據現場救援工作需要和本企業環境應急救援力量的布局,協調調動有關的隊*、裝備、物資,保障事故救援需要;
(4)各應急小組組長聽從命令,實施救援,發現新情況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報告。
6.3.2應急通信(1)應急指揮部與各應急小組之間的聯絡通過兩種方式: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通訊設備,保持訊號暢通;
(2)接到警報后,了解警情,事故現場人員通知應急小組人員到指定地點;
(3)在應急行動中,所有直接參與或者支持應急行動的組織應維護自己的通訊設備,保持通信聯絡暢通。
6.3.3應急疏散(1)當突發環境事件可能對事故發生地人員構成威脅時,由警戒疏散組負責治安和交通指揮,在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對相關人員及可能受威脅相鄰的危險物品進行緊急疏散和撤離;
1)事故現場人員的撤離:警戒疏散組通知各崗位人員迅速撤離,撤離時應對人員進行清點,若有未撤離的人員,做好防護并得到總指揮批準后到現場搜尋。
2)應急救援人員的撤離:應急救援人員在發現事故現場出現危險狀況時,應由應急指揮部下達緊急撤離命令,或自行撤離到指定的區域。
(2)緊急疏散時應注意:應向上風方向轉移,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并在疏散 (略) 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
(3)緊急疏散時應封閉危 (略) ,防止車輛人員進入,同時報告上級相關主管部門進行救援。
6.3.4應急救護(1)醫療救護組與周 (略) 保持聯系,說明事故情況及人員傷亡情況,做好緊急救護的準備;
(2)醫療救護組必須在第一時間對傷員在現場進行處理急救,急救時按先重后輕的原則治療;
(3)經現場處理后,迅 (略) 救治并作好傷員的交接,防止危重病 (略) 。
6.3.5安全防護(1)搶險救災組人員進入危害區域應急時,必須事先了解危害區域的地形、建筑物分布,有無燃燒爆炸危險,危險物質存在的大致數量和濃度;
(2)選擇合適的防護用品,產生有毒有害氣態污染物的事故,著重呼吸道防護;產生易燃易爆事故,重點明確阻燃防護服及防爆裝備;
(3)進入危險區至少2-3人為一組集體行動,每組人員明確一人作為監護人,負責人應用通信工具隨時與指揮部聯系。
6.3.6資源調配在應急指揮和應急行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合理調配各種通信與信息資源、應急隊*資源、應急物資裝備資源、交通運輸,醫療等保障措施。
(1)發布一級預警時,現場人員利用站內應急物資進行事故現場的初期處置。搶險救災組人員接到預警信息后清點應急物資,檢查應急設備設施的狀態;
(2)發布二級預警時,警戒疏散組首先組織運輸本企業庫存的應急物資,聯系企業周邊援助企事業單位進行救援物質準備。
6.3.7應急監測若因站區內的突發事故(火災爆炸事故/油品泄漏/污染治理設施異常/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故)導致周邊環境(大氣及水體等)可能受到污染,則啟動應急監測,本站因不具備監測能力,如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可委托第三方監測機構作為應急監測單位,及時開展應急監測。當事故污染范圍已經或可能波及到廠區外,超出公司應急處置能力時,在開展應急監測的同時應立即上報濱海新區生態環境局。
根據環境污染事件污染物的擴散速度和事件發生的氣象和地理特點,確定污染物擴散范圍。在此范圍內布設相應數量的監測點位。事件發生初期,根據事件發生地的監測能力和突發事件的嚴重程度按照盡量多的原則進行監測,隨著污染物的擴散情況和監測結果的變化趨勢適當調整監測頻次和監測點位。
①監測頻次:
在事故發生后24小時內,每4小時監測一次,24~72小時,每12小時測一次,72小時后每天測一次,直至測定結果恢復為背景值方可結束應急監測。
②監測點位:
大氣環境應急監測根據事故嚴重程度和泄漏量大小,在泄露源上風向、下風向分別選擇敏感點作為監測點;
水環境應急監測根據事故廢水產生位置。
監測點位以事故發生地為主,根據水流方向、擴散速度和現場具體情況進行布點采樣,同時應測定流量。采樣器具應潔凈并應避免交叉感染,現場可采集平行雙樣,一份供現場快速測定,另一份現場立即交入保護劑,盡快送至實驗室進行分析。若需要,可同時用專用采泥器或塑料鏟采集事故發生地的沉積物樣品密封裝入塑料廣口瓶中。
應急監測人員進入現場時應穿戴個人防護用品和有效的呼吸防護裝置。根據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確定應急監測的因子、監測點位和監測頻次。典型事故應急監測設置見下表。
表6.3-1 典型事故應急監測設置情況,
事故類型 | 環境要素 | 應急監測因子 | 點位 | 監測頻次 |
泄漏事故 | 大氣 | 非*烷總烴 | 廠界處、下風向和廠界四周敏感點處 | 初始加密,隨著污染物濃度的下降逐漸降低頻次 |
水環境 | 石油類 | 根據事故情形對周邊坑塘、地表水體處監測 | 根據事故情形判定 |
火災爆炸事故 | 大氣 | CO、非*烷總烴 | 廠界處、下風向和廠界四周敏感點處 | 初始加密,隨著污染物濃度的下降逐漸降低頻次 |
水環境 | 石油類 | 根據事故情形對周邊坑塘、地表水體處監測 | 根據事故情形判定 |
6.3.8擴大應急對事故進行應急處置后,事態發展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實施擴大應急響應。
一般情況下,擴大應急響應遵循逐級擴大原則:事故發生區域部門實施自救――企業統一協調救援――社會力量支援。根據風險評報告、結合本企業周邊情況,各類事故情形下最大影響為火災爆炸事故情,次生CO對周邊最遠影響距離為68.1m,周邊有一處居民區――天潤新苑,需要進行疏散。具體涉及人員疏散情況可根據事故發生后實際情況由政府部門進行指導,企業服從配合進行周邊人員聯絡。
6.4 應急處置
應急處置遵循堅持以人為本,保證生命安全,從源頭上控制污染,避免污染擴大,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的原則。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應急小組進入全面應急工作狀態,并根據需要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搶險救災組應根據危害程度及范圍做好個人防護后進入現場實施應急,盡快弄清環境事件種類、性質,污染物數量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圍等資料,經綜合分析情況后及時向應急指揮部提出科學的污染處置方案,經批準后迅速根據任務分工,按照應急預處置程序和規范組織實施并及時將處理過程、情況和數據報應急指揮部。本站針對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措施要點如下:
(1)搶救受傷人員。迅速、有序地開展受傷人員的現場搶救或安全轉移,組織相關人員安全撤離,盡最大可能降低人員傷亡;
(2)封鎖事件現場。根據現場情況,迅速確定事件現場保護區,撤離非應急處理人員,封閉現場,并設立明顯警戒標志。嚴禁一切的無關人員、車輛和物品進入事件危險區域,開辟應急處理專業人員、車輛及物資進出的安全通道,維持事件現場的社會治安和交通秩序;
(3)根據具體情況實施關閉閥門、停止作業等生產調整措施;
(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在保障安全的條件下,及時進行堵漏和設備應急處置,切斷或控制污染物產生;
(5)采取措施進行物料回收和污染物攔截控制等措施;
(6)迅速展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包括對相關保護目標的監測;
(7)清理事件現場,消除危害后果,防止次生污染發生。針對事件對人體、空氣、水體、土壤等所造成現實的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技術措施進行事件后處理,防止污染危害的蔓延;
(8)視事件影響程度,適時向公眾發出警報和緊急公告,告知事件性質、對健康影響、自我保護措施、注意事項等;
(9)做好環境事件善后處理和社會穩定工作;
(10)積極組織配合政府環保主管部門做好事件調查和處理工作。
6.4.1泄漏引發突發環境事件現場處置措施加油站的泄漏主要指油罐區、加、卸油作業、儲油過程發生油品泄漏,進入周邊環境,造成環境風險。泄漏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主要包括油品揮發進入空氣,對大氣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油品進入周邊土壤、水體,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環境污染。
(1)現場工作人員發現發生油品泄漏時,應大聲呼救,并向應急指揮部報告;
(2)應急總指揮立即通知其他應急人員增援,啟動應急程序。泄露事故涉及一級、二級響應。
二級響應為場內可控制泄露事故。泄露發生后及時切斷泄漏源(如拍下加油泵急停按鈕、停止卸車泵等措施)、現場工作人員立即切斷總電源,少量泄露后使用沙土對泄漏油品進行吸收;發生大量泄漏但未出廠情況下及時切斷泄漏源,搶險救災組在溢油處的上風向,布置應急救援物資;警戒疏散組劃定危險區域、警戒范圍并實施警戒。組織無關人員及車輛疏散。由搶險救災組進行泄漏現場油品圍堵、吸收等處置。險情排除時,清點人數,進行儲罐等設備檢修,進行清罐作業,待現場處理完畢后,檢查確認無其他隱患后,經應急總指揮批準,繼續營業。
一級響應:
油品大量泄漏流出站區,超過站內應急能力時,及時聯系區環保和消防等部門;現場工作人員立即切斷總電源,應急總指揮視情況停止加油工作;
(3)搶險救災組在溢油處的上風向,布置應急救援物資;
(4)警戒疏散組劃定危險區域、警戒范圍并實施警戒。組織無關人員及車輛疏散。向下風向受影響單位、居民進行通報,疏散人群;
(5)由搶險救災組進行泄漏現場先期處置,具體處置措施見表6.4-1:
(6)醫療救護組對現場受傷者實施救護 (略) ;
(7)搶險救災組做好對油沙、被污染土壤無害化處理,將含油污物收集至站內危廢桶內,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置;
(8)警戒疏散組對雨水外排通道進行控制,必要時進行土壤、地下水監測,排查污染土壤后是否有繼續迅速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清查、控制或消除對環境影響,嚴防次生事故;
(9)上級部門介入處置后對泄漏物料情況及事故影響進行介紹,如泄漏油品進入周邊溝渠,建議采取聯系控制地表水泵站閥門,控制泄漏物料對周圍水環境造成較大影響。
(10)險情排除時,清點人數,進行儲罐等設備檢修,進行清罐作業,現場處理完畢后,檢查確認無其他隱患后,經應急總指揮批準,繼續營業。
表6.4-1 油品泄漏事故現場處置措施
風險環節 | 應急處置 |
儲油罐 | 泄漏源控制:儲油罐為雙層罐并配有三合一檢測儀、罐池防滲等。 由搶險救災組確定儲油罐區準確的泄漏位置。 泄漏物處理: 1.調抽油泵、運油槽車進行導油,將滲漏罐內油品進行倒罐或倒入槽車; 2.加油員對滲漏油罐進行確認。 |
卸油作業 | 泄漏源控制: 卸油過程的防溢閥、人員看護、液位報警等。 泄漏物處理: 1.用消防沙封堵加油站外排出水口; 2.跑冒油較少時,應用非化纖棉紗、毛巾或拖布等不產生靜電的物品對現場的油品進行回收; 3.跑冒油較多時,應用消防沙袋對跑冒油現場進行圍擋,用鋁制或銅質容器回收泄漏物,禁止用鐵制等易產生火花的器皿進行回收; 4.回收的油品另行處理。回收后,要用沙土覆蓋殘留油面,待充分吸取殘油后將沙土清除干凈,必要時應將油浸地面砂土換掉,防止雨水沖刷污染周圍環境或地下水源。 |
加油作業 | 泄漏源控制: 1.關閉油槍或加油機; 2.組織人員把加油車輛推出加油區至安全區域。 泄漏物處理: 1.跑冒油較少時,應用非化纖棉紗、毛巾或拖布等不產生靜電的物品對現場的油品進行回收; 2.跑冒油較多時,應用消防沙袋等對跑冒油現場進行圍擋,用鋁制或銅質容器回收泄漏物,禁止用鐵制等易產生火花的器皿進行回收; 3.回收的油品另行處理。回收后,要用沙土覆蓋殘留油面,待充分吸取殘油后將沙土清除干凈,必要時應將油浸地面砂土換掉,防止雨水沖刷污染周圍環境或地下水源。 |
6.4.2 火災爆炸事件引發突發環境現場處置措施儲油罐區、加油島、罐車由于油品泄漏遇明火、靜電等原因引發火災、爆炸事故,導致原料、成品以及消防水流入周邊環境,污染地表、地下水體,油品揮發以及燃燒產生的煙塵和有毒有害氣體未經處理直接進入空氣,污染大氣環境。火災爆炸事故啟動一級響應。
(1)現場工作人員發現火災事故時,應大聲呼救,立即用現場消防器材撲救初期火災,并向應急指揮部報告;
應急指揮部向當地環保、消防、安全等部門報告和報警,請求啟動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政府部門決定對周邊區域的單位,社區人員進行疏散時,立即組織廣播車輛和專業人員協助公安及其他政府有關部門的人員進行動員和疏導,并配合政府部門給出應急措施的建議,使周邊區域的人員安全疏散。消防車到達后,協助消防人員確定水源及滅火方法。
應急先期處置:火災事故較小情形及時采取停泵等措施切斷泄漏源,較小火災情況下及時使用滅火器對著火點進行控制;如發生大量泄露形成池火,使用沙土進行圍堤,防止泄露油品漫流進入罐區;罐區形成火災等情形下采用消防水對罐體降溫,全部人員緊急疏散,等待上級消防救援。
在滅火救援過程中,對危險區進行隔離,確定事故發生時現場區域的劃分以確保救援人員和撤離人員都能夠處于一個相對安全的活動范圍。各區域將由警示帶加以分割,并用警示牌作為提示標志。現場應急人員在撤離前、撤離后應向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
(2)現場在主要進出點需要有人把守,禁止與事故處理無關人員進入現場,進入現場的有關人員,禁止攜帶手機、火種,禁止穿易產生靜電的衣物進入現場;
(3)現場工作人員立即切斷總電源,應急總指揮指揮現場處置工作,暫停營業;
(4)警戒疏散組提供滅火器、消防沙、滅火毯等應急救援物資;
(5)警戒疏散組劃定危險區域、警戒范圍并實施警戒。組織無關人員及車輛疏散;
(6)由搶險救災組進行滅火現場處置,具體處置措施見表6.4-2:
(7)含油廢水用水泵等抽水設施將廢水收集專用收集器內,用罐車外運處置;
(8)警戒疏散組協同醫療救護組對現場受傷者實施救護 (略) ;
上級部門介入處置后對泄漏物料情況及事故影響進行介紹,如產生消防水進入周邊溝渠,建議采取聯系控制地表水泵站閥門,控制泄漏物料對周圍水環境造成較大影響。
險情排除時,清點人數,應急總指揮請加油站維修人員對受損設備進行維修,檢查確認無其他隱患后恢復營業。
表6.4-2 火災事故現場處置措施
風險環節 | 應急處置 |
儲油罐 | 1.先用滅火器對準油罐口將大火撲滅,再用滅火毯覆蓋油罐口; 2.對污染場地進行洗消,用消防沙袋對場地內泄露油品進行攔截和圍擋,對溢流至場地外的油品采用攔截壩進行攔截和收集,使用砂土對油品進行圍擋及吸附,防止油品排入雨水管道。 |
加油區 | 1.用滅火器對著火點進行噴射滅火; 2.若油品流淌地面起火。利用消防沙進行圍堵,并用干粉滅火器從上風向處進行滅火。 |
油罐車 | 1.如在卸油口著火時,應急搶險人員可首先用滅火毯將卸油口蓋上,使用隨車攜帶的滅火器材對準卸油口口將油火撲滅;亦可使用其他覆蓋物如濕棉衣、濕麻袋等堵嚴卸油口,將油火撲滅; 2.根據風向和地勢對著火油罐或罐車進行滅火; 3.現場工作人員立即就近取用滅火毯覆蓋汽車油罐車口; 4.接警后立即關閉相關工藝管線閥門,用消防沙袋圍堵防止油品進入外環境。 |
6.4.3環境風險防控設施失靈引發突發環境事件現場處置措施為及時發現油品泄漏事故,防止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站內設有液位監測系統,并設置卸油防溢閥,當卸油液位達到油罐容積的90%時,卸油防溢閥自動關閉,停止進油。加油站每天均進行油量總量分析,發現總量損耗超過標準值時立即通知專業隊*進行油罐和油管的滲漏檢測,如有問題立即進行處理。同時為減少油氣揮發,在卸油區和加油區分別設置平衡式密閉油氣回收系統和真空輔助式油氣回收系統。該類事故啟動二級響應。
當現場操作人員發現環境風險防控設施失靈時,應立即匯報應急總指揮,應急總指揮視情況停止生產作業,聯系檢修人員進行設備檢修,情況復雜時需聯系設備供應商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和相關配件。設備正常運行時,恢復生產作業。
6.4.4自然災害引發突發環境事件現場處置措施因地震、暴雨、洪汛等自然災害原因引發突發環境事件時,采取以下處置措施:
(1)應急指揮部應注意政府發布的自然災害預警,啟動應急準備。
(2)應急總指揮通知各應急人員做好準備,停止卸油、加油和其他作業。視情況關閉電源。盡量減少火災、爆炸、泄漏等事故發生。
(3)超過站內應急能力時,應急指揮部需及時與區政府、環保和消防等部門;
(4)視情況聯系區生態環境局,進行土壤、地下水應急監測;
(5)險情排除時,清點人數,應急總指揮請加油站維修人員對受損設備進行維修,檢查確認無其他隱患后恢復營業,并做好災后損失統計及上報工作。
6.4.5水環境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措施加油站運營過程生活污水排入化糞池,委托三方定期清掏。當出現油品嚴重泄漏事故及嚴重火災次生大量消防廢水廢液外排對水環境污染事件時,應根據事故情形進行研判,對周邊溝渠中水面情況油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及時采用圍油欄、沙土筑堤等措施截斷污染斷面,并做好對下游溝渠進入地表水體薊運河位置關閉雨水閘門封堵工作。污染得到控制后使用吸油氈等措施進行處置,產生的含油廢物外運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
7應急終止
7.1應急終止條件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即滿足應急終止條件:
(1)現場得到控制,事件條件已經消除;
(2)油品的泄漏或釋放已經降至規定限值以內;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經被徹底消除,無續發可能;
(4)事件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經無繼續的必要;
(5)采取一切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再次免受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起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
7.2應急終止程序
當加油站內突發環境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災害性沖擊已消除,不可能發生次生事件,社會負面影響消減,進入恢復階段時,進入應急終止程序。
(1)搶險救災組確認終止時機,或事件責任單位提出,遵循“誰啟動、誰結束”原則,經環境應急領導小組批準,由搶險救災組向應急總指揮報告終止搶險;
(2)應急總指揮宣布站級應急結束,并向環境應急小組下達應急終止命令;
(3)警戒疏散組通知周邊環境相關單位及人員此突發環境應急事件危險已解除;
(4)應急狀態終止后,根據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
(5)警戒疏散組配合相關環保主管部門對環境污染事件中長期環境影響進行評估,提出補償和對遭受污染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的建議。
應急終止指令內容如下: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終止指令
發布單位: 簽發人:
發布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
終止內容: 發布的 年第 號指令
于 年 月 日 時 分終止執行。
執行單位:

聯系電話: 傳真:
7.3應急終止后的行動
(1)事故現場保護
事故得到控制后,善后工作人員要保護好事故現場,以便對事故進行調查。因應急搶救人員、疏導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物品時,應當做出標記,繪制現場簡圖并做出書面紀錄,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并應采取拍照或錄像等直接方式反映現場原狀。
(2)事故現場清理和恢復
1)注意現場恢復的過程中的潛在危險,如余燼復燃,受損建筑倒塌等情況;
2)確認現場污染物排放達標,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不超標,環境污染隱患已消除,清點人員、車輛及器材;
3)清理事故現場,防止二次污染。
7.4 應急終止后的環境管理
突發環境事件終止后,加油站在上級政府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和上級政府的領導下,做好加油站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終止后的環境管理工作。主要內容包括:
(1)環境應急過程評價;
(2)環境污染事故原因、事故損失調查與責任認定;
(3)提出補償措施;
(4)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總結報告;
(5)根據應急響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修訂應急預案;
(6)配合政府部門開展相關發布報告的工作。
8后期處置
后期處置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現場恢復、環境恢復、補充應急物資、善后賠償等。 (略) 負責人劉永海。
8.1現場恢復
應急完終止后應對事故現場采取妥善的保護措施,以利取得相關證據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改善對策。同時還可以有效避免二次事故的發生。
根據搶險后事故現場的具體情況,洗消去污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稀釋。用*醇稀釋現場污染物料。
(2)處理。對應急行動工作人員使用過后衣服、工具、設備進行處理。當應急人員從現場撤出時,他們的衣物或其它物品應集中儲藏,作為危險廢物處理。
(3)物理去除。使用刷子或吸塵器除去一些顆粒性污染物。
(4)中和。中和一般不直接應用于人體,一般可用蘇打粉、碳酸氫鈉、醋、漂白劑等用于衣服、設備和受污染環境的清洗。
(5)吸附。可用吸附劑吸收污染物,但吸附劑使用后要回收、處理。
(6)隔離。隔離需要全部隔離或把現場受污染環境全部圍起來以免污染擴散,污染物質要待以后處理。
8.2環境恢復
對于造成生態破壞的環境污染事故,應在事故處理后進行生態監測,并視生態破壞的嚴重程度,酌情采取相應的生態修復措施。
8.3 補充應急物資
(1)應急終止后及時補充損耗的應急物資,補充數量及存放位置應與預案中要求一致;
(2)維修相關的應急設施和設備,確保其處于準工作狀態,隨時都能正常使用。
8.4善后賠償
(1)若有人員傷亡,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執行。
(2)周邊企業受到影響,造成經濟損失的,雙方協商達成共識后進行賠償。
(3)應急救援過程中,周邊企業支援救助的物資、人力等,雙方協商達成共識后進行補償。
(4)其他未盡事宜,依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9保障措施
9.1通信與信息保障
加油站收銀臺兼應急救援值班室,加油員承擔夜間及節假日應急值班,保證24小時接警的暢通。遇有環境事故發生,及時組織處理并通知有關方面。加油站內設有固定電話,通訊系統完善,均可供事故發生時報警用,可以迅速、有效的將災害信息傳送到應急指揮部內。日常對通信設施進行經常性檢查,確保通信系統的可靠性,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9.2應急隊*保障
濱海新區生態環境局督促檢查加油站環境應急力量的建設和準備情況。完善應急救援隊*建設。站內設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由總指揮、搶險救災組、醫療救護組、警戒疏散組組成。能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準確、有條不紊的處理事故,盡可能減小事故造成的損失,平時定期進行培訓及演練。
9.3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各應急救援小組根據其救援職責,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保證應急資源物資及時合理地調配與高效使用。
加油站建立應急救援設備、設施、防護器材、救治藥品和醫療器械等儲備制度,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和裝備。
站房內配備急救箱,急救箱中的物品只能在出現緊急事故的情況下使用。應急物資負責人每月對消防設施、應急設施做一次檢查,確保各類消防設施都處于可用狀態。
本加油站的應急物質裝備情況詳見《中國石 (略) (略) 漢沽金華加油站環境應急資源調查報告》。
9.4經費及其他保障
處置突發環境事故所需工作經費列入加油站財政預算,由財務部門按照國家經費要求落實。主要包括體系建設、日常運行、專家隊*建設、救援演練、事故緊急救援裝備等費用。
加油站在發生事故時,要緊密配合、全力支持事故應急救援,在人力、技術和后勤等方面實行統一調度。同時,根據職責分工,積極開展演練、物資儲備,為應急救援提供交通運輸保障、治安保障、技術保障、醫療保障、后勤保障等。
10應急培訓與演練
10.1應急培訓
應急總指揮應每 (略) 安監局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培訓并取得合格證。
(1)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
應急救援全體成員參加每年一次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預案知識培訓,每年一次且總培訓時間不少16小時。要求全體成員能夠掌握以下內容:掌握應急救援預案,事故時按照預案有條不紊地組織應急救援;針對公司實際情況,熟悉如何有效地控制事故,避免事故失控和擴大化;學會使用應急救援設備和防護裝備;明確各自救援職責。
(2)員工應急響應的培訓
定期對所有員工進行應急知識的培訓。新員工入職時應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應急知識(主要包括應急程序、注意事項、 (略) 線、集合地點等)的培訓。應急培訓可以采用內部培訓必要時也可以聘請專家或組織人員參加外委培訓,培訓后應進行考核,并按加油站相關規定記錄。
應急培訓可以采用內部培訓必要時也可以聘請專家或組織人員參加外委培訓,培訓后應進行考核,并按加油站相關規定記錄。
10.2演練
加油站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突發環境事故應急救援演面布置及應急疏散圖
附圖4 500m范圍大氣環境風險受體圖
附圖5 5km范圍大氣環境風險受體圖
附圖6 應急物資示意圖
附件:
附件1 上一版預案備案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