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我國最大的煤炭下水港黃驊港,雄偉壯闊,巨輪渾厚的鳴笛聲,響徹海灣。*噸級重載列車沿著我國西煤東運第二大通 (略) 緩緩駛入黃驊港,停泊在黃驊港的貨輪正在卸船,港區內“運煤不見煤,魚游淺底鳥翔飛”一派生態美景展現在眼前。
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來到河北黃驊、肅寧,走進國家 (略) 、國家能源集 (略) ,感受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國家能源集團注入的新動能。
真正做活“水文章”
記者來到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重要樞紐港口黃驊港。 (略) 翻車機房、露天堆場以及人工湖生態公園——蓮園,港區干凈整潔、綠意盎然。一路走下來,記者的白鞋竟然潔凈如初。
“以前,一線工作人員下班后臉上都是一層黑灰,只有牙是白的。” (略) 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就算穿白襯衣上班,衣服也不會變黑了。”
這得益于黃驊港在抑塵方面的不斷探索。一列裝載煤炭的列車從晉北駛入黃驊港,會經過這樣的旅程:進入翻車機房后,每四節車廂會依次被環形翻車機牢牢卡住,在20秒內整體翻轉約160度,傾瀉而出的煤炭被兩側噴出的細密水霧包圍,瞬間卸入底層漏斗,干霧抑塵系統通過高壓將水打成3到10微米的水顆粒,白色的水霧與黑色的煤塵交融在一起,迅速抑制翻騰的煤塵。
為防止抑塵系統產生的煤污水入海,黃驊港建造了面積達70余萬平方米的“兩湖三濕地”生態水系統,循環利用凈化污水,為港區水鳥魚兒提供棲息場所。
黃驊港地處鹽堿之地,淡水資源極度匱乏,而生產抑塵、綠化又離不開大量的淡水資源。 (略) 把生產區域內的建筑垃圾場、空地建設成互聯互通的“兩湖三濕地”,將雨水、港區停靠貨輪里的壓艙水和處理后的煤污水收集到湖與濕地,再用于生產,每年可回收利用超*立方米,真正做活“水文章”。
除在綠色環保方面的不斷創新外,黃驊港還在智能化建設方面上下求索。
4月,國內首套散貨港口智能生產操作系統CE-TOS在黃驊港發布。該系統打通港口上下游數據、推動港電作業系統協同,形成一套散貨港口智能化標準體系、一套散貨港口智能生產操作系統與工控系統國產化產品。黃驊港還通過綜合5G、語音識別等先進技術,實現對艙口指揮指令的實時識別、實時響應,支撐起全場景、全工況的智能裝船解決方案。
對技術、裝備、機制的創新運用,為黃驊港能源保供能力注入新動能。數據顯示,前4月黃驊港累計完成煤炭裝船量*噸,同比增長8.7%,有效保障了能源運輸通道安全高效暢通。
構建能源運輸大通道
5月29日,記者在黃驊港看到,停泊在散雜貨903泊位的“金泰168”輪,裝載敬業集團鐵礦石,從煙臺港到黃驊港,再通 (略) (略) 運至平山西柏坡站。
“這是我們不斷探索實踐,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的一個縮影。” (略) 市場營銷中心副經理郜洪鋒說。
國家能源集團一位負責人表示:“港航一體化智慧運輸標準體系架構全面建立,構建起覆蓋‘四大經濟圈’的‘一縱兩橫三大樞紐N條通道’格局和‘雙鐘擺式’綜合物流運輸體系,打造‘一體化運營、專業化管理、市場化機制、國際化布局’的新航運發展格局。”
以港口為樞紐和支點,國家能源集團 (略) 場延展、 (略) 場延伸。 (略) 加快由重載向智慧重載轉型,由單一煤運通道向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的綜合物流通道轉型,升級“朔黃模式”,打造現代企業治理新范式。
依托能源運輸大通道和一體化優勢,國家能源集團推動煤炭梯級供應,優化能源流向,疆煤出區量實現跨躍式增長,輻射寧夏、甘肅、川渝、華中等地。2023年,國家能 (略) 運輸量5.7億噸,航運量2.6億噸,大物流運量*噸,疆煤出區量*噸,均創歷史新高。
西連新疆、東達渤海、北接內蒙古、南下廣東,覆蓋沿海、貫通內河,以黃驊港為樞紐,一條串聯起的經貿往來線,為內*腹地、乃至搭乘“ (略) ”中歐班列延伸海外的大運輸格局逐漸形成,國家能源集團以大物流“工筆畫”繪制“港通天下”大寫意,一幅“物暢其流”畫卷徐徐鋪開。
加快智 (略) 建設
與黃驊港“一墻之隔” (略) 也涌動著新的動能。
記者了解到, (略) 與中車 (略) 聯合研制的國內首臺新型智能重載電力機車近日在湖南株洲正式下線。這臺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主型電力機車,即將 (略) 上奔騰馳騁,實現我 (略) 運輸裝備領域又一項重大技術突破。
此外,一輛由4臺國能號大功率交流電力機車牽引,編組324輛、總長4088米、總重*噸的重載列車近日安全到達黃驊港站。該試驗列車 (略) 目前編組最長、載重最大的重載組合列車,實現了*噸級重載列車在全自主技術應用領域的新突破。
“此次開行的列車采用我國多項全自主研發的先進重載組合列車操控技術,全過程安全高效。”國家能源 (略) 經理王建華介紹。
*噸列車、30噸軸重、移動閉塞、無人駕駛,智能運管維、智能調車…… (略) 正朝著現代、綜合、多元交通樞 (略) 絡方向全速邁進。
“ (略) 把新裝備、新技術和新模式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抓手,在大力發展重載移動閉塞等新裝備、新技術的同時,探索嘗試與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組織模式,打造新運輸范式。”王建華說。
面向未來, (略) (略) 為支撐,從智能運營、智能裝備、智能運維、智能安全、智能管理等五個方面鋪畫2028智慧重載4.0發展愿景規劃,瞄準五大領域開展一系列科技攻關,力爭到2028年要達到智慧重載4.0國際領先水平,在重載領域繼續保持世界范圍內領先、保持一流的核心競爭力,為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奮力推 (略) 高質量發展貢獻“國能力量”。
剩余會員時長將自動延長
掃描添加客服微信
暫無歷史郵箱
使用微信掃一掃關注
“銷邦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