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1、施工期大氣環境保護措施:項目施工期產生的主要大氣污染物為土石方開挖和裸露場地的風力揚塵、汽車運輸 (略) 揚塵、混凝土攪拌機產生的粉塵、機械和車輛燃油排放的尾氣、河道清淤惡臭及運輸惡臭等。土石方開挖時做好防護,對施工造成的地 (略) 進行灑水降塵,土方清運進行遮蓋;限制運輸車輛車速,施工便道灑水降塵,加強粉狀材料的運輸管理,使用帆布密封或采用罐體車運輸;混凝土攪拌機投料過程降低投料高度,及時封閉投料口,同時在攪拌過程中定時灑水降低混凝土攪拌過程粉塵產生;選用燃燒效率高的施工機械和運輸工具,加強車輛及機械設備的保養;淤泥臨時堆放點設置防滲隔膜,并噴灑一定量的生物除臭劑,運輸時需遮蓋篷布。采取以上措施后,確保項目施工場界顆粒物排放滿足《施工場地揚塵排放標準》(DB52/1700-2022)限值要求。2、施工期水環境保護措施:項目施工期產生廢水為生活污水、基坑廢水、混凝土拌和廢水。施工期間基坑廢水通過往基坑內加絮凝劑沉淀30min后抽取上清液滿足《城市污水 (略) 雜用水水質》(GB/T*-2020)標準后利用于混凝土砂漿攪拌、養護和場地灑水抑塵;對混凝土拌和系統沖洗廢水收集后投力口絮凝劑對廢水進行絮凝沉淀后回用于施工場地抑塵、混凝土拌和等環節;生活污水設置旱廁收集后清掏作農肥。3、施工期聲環境保護措施:項目施工噪聲主要來自施工運輸機械運行和土石方開挖產生的設備噪聲。采取合理安排和調整好施工時間,禁止在午間(12:00~14:00)、夜間(22:00~6:00)期間施工,選用低噪聲機械設備,對設備進行定期保養和維護,合理布置施工現場, (略) 靠居民點一側設置高度為2.5m圍擋,減 (略) 、物料運輸盡可能安排在白天,降低機動車輛行駛速度,對外交通干線上的運輸車輛特別是 (略) 禁止鳴笛,提醒來往車輛減速慢行,減輕噪聲對居民的影響。4、施工期固廢環境保護措施:項目所有施工機械、車輛在項目周邊修理廠進行維修,不 (略) 內維修,因此不產生廢機油。項目施工期產生的固體廢物為土石方棄渣、淤泥、清障廢物及施工人員生活垃圾。開挖土石方均回填,無棄渣;河道清淤淤泥先堆一邊臨時瀝干,設置防滲隔膜,并噴灑一定量的生物除臭劑,交由貴州 (略) 處置;清障廢物運至政府指 (略) 理;生活垃圾采取定點設置垃圾桶集中收集,運至鄉鎮指定生活垃圾臨時堆放點,由環衛部門統 (略) 理。5、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及保護措施項目施工對影響范圍內*生植物及生態環境的影響,干擾或影響了*生動物的棲息地,對影響范圍內的動物將產生一定的影響。項 (略) 范圍暫未發現珍稀、瀕危物種;項目影響的動植物分布 (略) 以外都有廣泛分布,所以項目施工對周圍*生生物影響很小,影響隨著工程的完工隨之消失。項目治理河段不存在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淚游通道及天然漁場,該河段不存在珍稀野生保護魚類,存在的魚類主要為常見魚類為主,項目施工對魚類資源影響較小。項目河流清淤時會擾動河流底泥, (略) 部河段乃至治理河段下游水體的懸浮物增加,水變渾濁,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水質的下降。但由于項目施工時間相對較短,在施工完成后河流懸浮物濃度很快就可以恢復原狀。因此,由于施工擾動而造成的水體懸浮物濃度增大時段很短,不會對水環境造成顯著的不利影響,河道的治理清淤從長遠來看對整體河域的水質影響是積極有利的。項目施工結束后應對施工臨 (略) 域,拆除施工臨時設施,清理地面,并根據土地性質進行跡地恢復和綠化;施工結束后重建水生生態系統,對因工程疏挖施工導致底棲動物損失和底棲生態系統破壞 (略) ,采取底棲動物引種增殖修復措施,即收集施工河道流域范圍內 (略) 域的底棲動物分散投放 (略) ,進行引種增殖,加速底棲生物群落的修復,并根據各種水生生物之間捕食關系,從最低營養級的浮游藻類和水生植物,到營養級別較高的肉食性魚類都應合理安排。(二)運營期環境保護措施項目為生態類建設項目,項目運營期不會產生環境污染。工程建設投運后,提高了綿栗河的行洪能力,保護河道兩岸的居民及農田等,同時新建防洪堤可減輕沿河兩岸水土流失、改善河道景觀和合理水質。
剩余會員時長將自動延長
掃描添加客服微信
暫無歷史郵箱
使用微信掃一掃關注
“銷邦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