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程序管理的有關規定,經審查,我局擬對1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審查。為保證此次審查工作的嚴肅性和公正性,現將擬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情況予以公告,公示期開始時間為2023年6月8日,公示時間為5個工作日。
聽證權利告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自公示期五日內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可對以下擬作出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決定要求聽證。
聯系電話:0477-* 0477-*
傳真:0477-*
通訊地址: (略) 生態環境局準格爾旗分局(薛家灣南外環路與萬通街交叉路口東側)
郵編:*
一、項目名稱:魏家峁鎮薛魏線鎮區段改線工程(魏家峁村至雙敖包村通村公路)
二、建設地址: (略) 準格爾旗魏家峁鎮
三、建設單位:準格爾旗交通運輸局
四、環評機構:內蒙古中昕 (略)
五、項目概況:項目采用雙向兩車道三級公路標準建設,路線全長5.107km,設計速度30km/h,路基寬度8.0米,路面寬度7.0米,土路肩寬度2×0.5 米,全線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橋梁寬度為9.0米,全線橋涵設計荷載采用公路-Ⅰ級。項目起于魏家峁東南,北方聯 (略) 東700米,與現有薛魏線平交口交叉,將T型交叉改為十字交叉后向北出線。起點樁號為 K0+000,起點坐標(111度22分53.696秒,39度33分39.059秒),路線終點位于雙敖包村南側,在回收站北側接薛魏線,路線終點樁號為K5+107,終點坐標(111度20分48.796秒,39度35分19.394秒)。項目總投資為16543.62萬元,環保投資為196萬元,占總投資1.18%。
六、擬采取的環境影響防治措施:
(一)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
(1)揚塵
①施工現場進行土方施工時嚴禁亂拋、亂卸,減少揚塵污染。②物料和垃圾應密閉運輸,嚴禁凌空拋撒、野蠻裝卸,并保證物料不遺撒外漏,并且運輸車輛進入施工場地應低速行駛。③嚴禁運輸途中揚塵、散落,必須加蓋苫布。④在施工過程中,選擇高效機械設備進行作業,在短時間內完成土方挖掘、堆放、土方回填和場地平整等工序。⑤遇到干燥易起塵的土方工程作業時,應輔以灑水壓塵,盡量縮短起塵操作時間。遇到四級及四級以上大風天氣,應停止土方作業,同時作業處覆以防塵網。⑥及時清理堆放在場地上和道路上的拋撒料、渣,并適時灑水滅塵,并且在大風日還要加大灑水量和灑水次數。對不能及時清運的渣土、垃圾等,采取覆蓋等措施,防止二次揚塵。施工現場設置灑水車,對施工現場和進場道路進行定期灑水;施工路段均須按要求硬化,施工過程中指派專人對路面清掃保潔,定期灑水。⑦施工現場各類建材應進料有序,原則上不超過一周的施工用料。建材堆放應設置標牌,實現分類堆放,無場外和占道(綠地)堆放物料現象。對于場地內易起塵的物料均采取袋裝、覆蓋等遮擋措施;易產生揚塵污染物料均進行了綠網覆蓋。不需要的建筑材料、棄渣應及時清運。
(2)瀝青煙
項目瀝青應由專門的拌和廠提供,施工過程不涉及瀝青熬煉、攪拌過程,工程瀝青煙氣的產生主要來自路面鋪設過程。在該路段進行瀝青鋪澆時應盡量在無風或是在風不吹向敏感目標時進行施工,以免對人群健康產生影響。
(3)運輸車輛尾氣以及設備燃油廢氣
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應盡量使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定的低污染排放的車輛和設備,并注意設備的日常檢修和維護,保證設備在正常工況條件下運轉。同時應嚴格控制裝載量,不超載,不使用劣質燃料。
(4)混凝土拌合揚塵
①拌合站攪拌工序有組織粉塵
進料時產生的粉塵和攪拌時產生的粉塵通過引風機引入布袋除塵器處理后經過 15m 高排氣筒外排。本工藝配料、攪拌全部采用電腦自動控制,以保證混凝土的質量。攪拌均勻后的成品混凝土直接卸入砼罐車外運至施工現場。
②拌合站筒倉粉塵
筒倉頂部自帶脈沖單機袋式收塵器,處理后的廢氣經筒倉頂部排氣筒排放。
(5)料場堆放揚塵
①粉狀材料如水泥、石灰等應罐裝或袋裝,禁止散裝運輸,嚴禁運輸途中揚塵、散落,必須加蓋氈布。②粉狀筑路材料減少堆存量并及時利用,堆放時應采取防風防雨措施,設置圍欄,施工單位應配備一定的灑水車,對施工現場及主要運輸道路定期灑水,防止塵土飛揚,遇惡劣天氣加蓋氈布。
運營期:加強綠化措施,有針對性地優化綠化樹種、綠化結構和層次,提高綠化防治效果,減少氣態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達到凈化、美化環境和改善道路沿線景觀的效果。加強交通管理,規定車速范圍,保持車流暢通,提高道路的利用效率和通行水平,減少因擁擠塞車,怠速行駛造成的大氣污染。路面應及時清掃,防止固體廢物隨風飛揚造成大氣污染。
(二)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施工人員生活污水依托附周邊居民設施收集處理,生活污水均不外排。施工廢水經沉淀池沉淀后循環使用。加強施工期工地用水管理,節約用水,盡可能避免施工用水過程中的“跑、冒、滴、漏”,減少施工廢水外排量。
對于跨河床橋梁,橋梁樁基礎工程盡量選在枯水期施工,避免在汛期、豐水期施工。橋梁基礎工程施工中的廢泥沙、廢渣等運至臨近取(棄)土場填埋,不得棄于河道及河灘地,以防抬高河床或壓縮過水橋面,保證暴雨時的行洪安全。對采用樁基礎施工的橋梁,嚴禁將樁基鉆孔出渣及施工廢棄物排入地表水體,橋墩施工區附近設置必要的排水溝用以疏導施工廢水,排水溝土質邊坡及時夯實。鉆孔使用的泥漿,在臨時工程設沉淀池,循環利用,沉淀下來的鉆渣與廢泥漿及時送到棄土場進行處置。橋梁施工過程中,做好施工機械的維修和保養工作,防治油料泄漏污染水體。
運營期:運營期應加強道路的管理,保持路面清潔,每日清掃和及時清除運輸車輛拋灑在路面的污染,減緩路面徑流沖刷污染物的數量。不會對周圍水環境造成影響。
(三)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合理科學地布局施工現場,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選用低噪聲、振動的各類施工機械設備,并帶有消聲和隔音的附屬設備。避免多臺高噪音的機械設備在同一工場和同一時間使用。對排放高強度噪音的施工機械設備工場,應在靠近敏感點一側設置隔聲擋板,減少施工噪聲對環境的影響。在經過居民區域的路段施工時及施工道路距敏感點距離較近時,對距離施工場地較近敏感點抽樣監測,視監測結果采取移動式或臨時聲屏障等防噪措施,確保周邊敏感目標噪聲值達標。施工單位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員輪流操作輻射高強噪聲的施工機械,減少接觸高噪聲的時間,或穿插安排高噪聲和低噪聲的工作,對距輻射高強噪聲源較近的施工人員,除采取戴保護耳塞或頭盔等勞保措施外,還應適當縮短其勞動時間。加強施工現場的科學管理,做好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大力倡導文明施工的自覺性,盡量降低人為因素造成施工噪聲的加重。
運營期:道路兩側進行綠化。加強行車管理,在路段、路中進口處設交通標志,限制夜間行車速度,在沿線受影響的敏感點地段,設立相應的減速標志、設置減速帶、禁鳴喇叭標志,強制禁止無汽車環保標志的車輛上路。建議本項目道路中間設置車道隔離帶。提高工程質量,并加強道路的維修養護,及時修復路面損壞,保證施工質量和管理,減少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振動和噪音。
(四)固廢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生活垃圾垃圾集中收集至垃圾桶,并在指定地點存放,由環衛部門清運。建筑垃圾不能回用的集中堆放, (略) 政部門指定建筑垃圾填埋場。棄方排至指定棄土場,施工結束后棄土場進行生態恢復。
運營期:司乘人員及道路行人丟棄的果皮、紙屑、塑料及包裝廢棄物,由環衛人員收集后統一由環衛部門處理。
(五)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施工期:(1)植被保護和恢復措施
①嚴格禁止砍伐破壞施工作業帶以外的樹木,施工行車區域設置在施工作業帶內,沿線施工作業帶在規劃面積基礎上不得隨意擴大范圍。②在路基填筑施工過程中,對地表上層 20cm 厚的高肥力土壤腐殖質層進行剝離和保存,作為建設結束后用于臨時占地區的植被恢復用土,補償恢復和景觀綠化工程所需的耕植土。③對臨時用地,在工程結束后應立即進行草場恢復或其它生態修復措施,杜絕畜牧業用地人為荒置導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流失。④加強管理,嚴禁施工人員及施工機械隨意破壞當地植被。⑤選用鄉土物種,在土方工程完成后立即栽種,并在栽種初期,予以必要的養護。如采用立體綠化護坡工程時,可先選擇固著性強的先鋒物種,在運營期間逐步用鄉土物種替代。⑥施工人員產生的污水生活垃圾要妥善處理,不得隨意丟棄排放,以防污染水源和土壤。⑦施工結束后及時對臨時占地進行植被恢復工作,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視沿線具體情況實施:原為耕地段,復墾后恢復農業種植;原為林地段,原則上復墾后恢復林地,不能恢復的應結合當地生態環境建設的具體要求,可考慮植草綠化。
(2)工程臨時用地的保護措施
①臨時施工營地應盡可能租用當地平房或公共房屋。②擬建項目施工時,應設置警示牌,確定施工范圍及施工方案,施工場地等設置圍攔,各種施工活動應控制在施工征地范圍內。路基施工應限制在施工臨時占地范圍以內,不得隨意擴大路基施工場地范圍。③施工期間,建設單位采取修筑臨時堆渣場圍擋、四周開挖邊溝防止水土流失、覆蓋篷布等措施將影響降低。在主體工程完工后,及時采取種植草皮、綠化
等措施,恢復裸露地面的植被覆蓋,科學合理地實行花草類與灌木相結合的立體綠化格局,以達到防止地表裸露、保護路基、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④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在施工期,影響對象主要是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臨時占地結束后,應及時恢復、盡早進行土地平整和植被、林木等的恢復工作。表土應單獨堆放,進行苫蓋或植被綠化,防治水土流失。宜選用鄉土植被,未硬化的護坡等播撒草籽。
(3)水土流失的影響
①合理安排施工進度及施工時間,施工時選擇無雨、小風的季節進行,避免揚塵和水土流失。在管溝開挖施工時應做到隨挖、隨運、隨鋪、隨壓,不留或盡可能少留疏松地面;盡量縮短施工期,縮短土壤暴露時間,并快速回填。②施工回填后要適當壓實,并略高于原地面,防止以后因地面凹陷形成引流槽,并按適當間隔根據地形,增高回填標高以阻斷槽流作用。③對開挖土方采取保護措施,如適當拍壓,旱季表面噴水或用織物遮蓋等。④施工期水土流失減緩措施ⅰ先完成涵洞的施工,并做好防、排水工作。ⅱ雨季施工的每一壓實層面均作成 2%~3%的橫坡排水。路堤邊坡隨時保證平整,不留凹坑。收工前,鋪填松土壓實。ⅲ路塹開挖前,預先作好塹頂截、排水工程,塹頂為土質或含有軟弱夾層巖石時,天溝及時鋪砌或采取其他防滲措施,以減少雨水對塹坡面的沖刷。ⅳ在設有擋土墻或地下水排水設施地段,先作好擋土墻、引排水設施,再作防護。ⅴ在填方路段及大挖方地段,由于邊坡坡面土壤松散,抗沖蝕性差,當坡頂有大的匯水沿坡面下泄時,水流易帶走松散土壤,方案設計在大匯水面路基邊坡下游出水口處設置沉沙池,沉沙池在施工完成后填土推平。ⅵ填方路基施工時,必須先剝離表層土壤堆放于路基一側。臨時土堆坡腳設置土袋擋護并在裸露面覆蓋密目網。
運營期:公路綠化應以恢復、保持水土、美化公路、改善行車環境為主要目標,遵循安全、協調經濟、生態、美觀等基本原則。公路綠化應與公路建設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步建成。應處理好與公路及周邊設施的關系,綠化植物與架空線、地下管線及其他設施的距離應符合相關規定的要求。應考慮植物生長空間,植物不應侵入公路建筑限界、影響行車視距及遮擋交通安全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