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問題,發達國家應首先擔負起國內深度減排的責任,向全世界示范,對外要給發展中國家技術和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也要做出自己的努力,轉變發展觀念,改善能源結構,加快技術進步,通過更多切實行動推動全球氣候保護進程。
在發展中國家具體來說,就要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加大淘汰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
看來, (略) 場化的節能機制和商務模式——合同能源管理,不僅受到社會關注,企業的歡迎,也將成為有限緩解氣候為問題的“利器”。而在現實中,這種企業可以不投一分錢實施節能改造,還能享受節能收益的方式,卻在各種“阻礙”面前,一直呈現“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這是為什么?缺政策、缺市場、缺技術、缺資金?不。
筆者認為,融資難、合同簽訂難、節能量確定難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對接難”,企業與企業對接、企業與銀行對接。不僅如此,目前,市場上各種節能信息嚴重不對稱,往往 (略) 場、市場找不到項目、項目找不到資金、資金找不到技術,對接鏈條脆弱,缺乏產業整合平臺。 (略) 還處于發展中,沒有成熟的行業規范,項目風險較大,收益能力表現參差不齊。這也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國卻步履艱難的根本原因。如何來突破“對接”問題?
眼下,各地各級部門也在 (略) 和各種客戶的對接工作, (略) 召開2014年度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對接會;北京已建立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共服務平臺,設立了節能服務機構庫和節能量監測機構庫; (略) 舉辦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對接會; (略) 舉行合同能源管理銀企對接融資服務活動……“中關村現代節能服務產業聯盟”也于近期成立。此外,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副主任秘書長趙明也表示,希望全國各地優秀的節能服務企業成立更多的模式創新、形式新穎的聯盟來推動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實現有效對接的方式和舉措,也希望在這個產業的自我良性循環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相關部門可以“強力”介入,“扶上馬,送一程”。
剩余會員時長將自動延長
掃描添加客服微信
暫無歷史郵箱
使用微信掃一掃關注
“銷邦招標”